从产煤基地到工业旅游园

——看晋华宫矿南山井关闭后如何实现“华丽转身”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赵志忠 高晓龙 发布时间:2018-07-23

宛如扬州瘦西湖那样的高山人工湖——晋阳潭,独具地方特色的居民四合院,承载厚重煤文化和现代工业底蕴的煤炭博物馆和工业遗址展区……走进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七大景区让人流连忘返。可谁能想到,这座占地32.9万平方米的集旅游观光、煤炭科普教育、工业忆旧、探险体验、休闲度假、环境保护于一体的大型现代工业文化景观旅游公园的前世却是一个机器轰鸣、矸石堆积、煤尘飞扬的生产井口。

看前世,这座生产井全称是晋华宫矿南山井,隶属同煤集团,始建于1973年2月,井田面积为3.49平方千米,核定生产能力为110万吨/年,南山井全区从业人员为429人,2012年6月南山井于关闭停产,为企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晋阳潭。曾月 摄

凭借1956年建矿的悠久煤炭开采历史、深厚的人文底蕴、一流的生产效益、与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隔河相望的独特地理优势和距离大同市仅仅12.5千米的便利交通条件,在机遇中寻求转机的晋华宫矿响应城市转型发展的号召,提出发展煤矿旅游业,坚持走产煤与旅游双轮并驱的转型跨越发展之路,于2004年11月申报了国家矿山公园建设资格,于2005年8月经原国土资源部专家组严格初评、复评和审定,获得矿山公园建设资格,成为我国首批28个国家矿山公园之一,也成为山西省第一家拥有建设资格的企业。在公园建设中,南山井于2012年6月正式关闭停产。

终于,南山井完成了它39年的运行使命。事实上,南山井长期在出煤、装煤及排矸过程中,一定程度上给云冈大佛和周边环境造成了破坏,矸石山逐年堆积、地表沉陷、大气污染等诸多环境问题尤其突出。为此,企业环保工作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特别在南山井关停前后期,矿上开展了南山区域生态恢复治理一系列的创造性尝试工作,着手对占地3.3万平方米、堆放总量达275万吨、堆放高度约27.5米的南山矸石山区域进行了集中治理,采取打孔注浆、碾压覆土方式,解决了矸石自燃问题;通过种植灌木、乔木等恢复植被,覆土绿化7.9万立方米,种植了12种树木近8900株,解决了渗漏和扬尘问题;通过构建边坡钢筋混凝土网格状格沟、上下排水沟和导流涵洞,解决了水土流失问题,使治理后的矸石山变成了景区里的“仰佛台”。在公园建设期间,企业又将南山井的其它区域成功打造成煤炭博物馆、工业遗址参观区、石头村、井下探秘游、棚户区遗址区等七大景区。

关停后的南山井使企业的生产格局由“一矿双井”转变为“一矿一井”, 截至南山井关停之日,井下剩余可采煤炭储量845万吨,但为了配合大同市云冈域周边环境治理和支持晋华宫国家矿山公园发展建设,企业果断将南山井作为井下旅游资源进行了开发利用。不进行生产活动,如何保证不丢资源?对此,晋华宫矿结合矿井实际,设计通过了过渡性关闭方案,就是将南山井剩余煤炭资源通过402集中皮带巷运往大井,直至资源全部采完。另外,这个矿仅仅保留南山井4个井口,用于井下通风、检修、游客或乘车入井或步行入井体验;保留原材料斜井吊车平台、锅炉房、原煤储装运系统、煤场、百年绞车等作为工业遗址后期旅游观光景点;保留材料斜井绞车房、电锯房、材料库、班中餐厅等,维护矿山公园旅游业日常运行;保留了井下剩余变电所和通风排水等必要安全设施供游客观光,其余设备有的退出直接利用到了大井402盘区,有的陈列在井下探秘游景区供游客参观。这样一来,不仅做到了不丢失浪费资源,还简化了矿井生产系统,盘活了井下设备,减少了管理成本。并且,原南山井的429名矿工也在南山井关闭停产的第一时间,就地消化,全部被妥善安置到本矿大井以及国家矿山公园等单位,不存在一例员工下岗、欠发工资、欠缴员工各类保险费用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