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企业如何变革,瑞能煤业始终以党建引领、科技兴矿、安全治矿的等边三角效应,回答着时代之问。
“没有一户人家,一条灌木丛生的山沟,依山而修的曲折土路,通往沟外的山间溪流有六米多深,还有几间林业试验站留下的旧瓦房……”
“现在矿区的环境大不一样了,干净整洁的槐香路,养心益智的静心谷,蔬果丰富的爱心菜园,中心广场像大城市的公园……”
说起32年前建矿初的矿区景象与如今的变化,陕煤集团黄陵矿业瑞能煤业职工梁辉激动不已。
对于见证这个创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矿井的职工来说,资源禀赋条件差、投入底子薄是影响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企业怎样才能走出一条不寻常的发展之路?
瑞能煤业2003年重组改制、2014年在陕煤集团十项改革中管辖权由原陕西煤炭建设公司划转为黄陵矿业公司。无论企业如何变革,瑞能煤业始终以党建引领、科技兴矿、安全治矿的等边三角效应,回答着时代之问。
井下回风巷
党建引领的和声“音符”
“每天上下班,我都会习惯性地看看我们党支部做的文化墙。习总书记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这句富有哲理的话,既是对我们自己精神上的一种洗礼,也是工作中的动力。”该公司综采队采煤班长钱智博提起视觉氛围带来的感受时说。
在不同的时期,该公司始终把党的建设放在第一位,以党建引领发展方向。多年来,为了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公司党委根据所属党支部管辖部门、区队范围,结合中心工作,定期为支部和党员发放学习资料,严格中心组、支委会和党员自学“三项学习”机制,组织开展专题党课和党员集中学习大讨论活动,使党员教育管理有力度、有温度,极大地调动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去年以来,该公司划分意识形态教育工作“责任田”,使党的十九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的安全行为治理、NOSA(诺萨)安健环管理等内容成为井上井下主要大巷、地面文化墙、灯杆旗语、灯箱牌板等宣传阵地的主要元素,形成了矿区靓丽的风景线。
该公司深入开展主题教育,通过开展党员诵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组织党员赴延安、洛川爱国教育基地接受红色教育,举办道德大讲堂,在家属区广场、职工公寓楼、区队学习室等场所组织职工观看《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建军大业》《厉害了,我的国!》《周恩来回延安》等观影活动,使党员干部职工多角度、深层次地了解党史、国史,提高了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和思想觉悟。
5月29日,在瑞能煤业公司中层管理干部作风建设推进会上,公司党委书记任俊平说:“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把目标刻在心上、把执行视为铁律、把担当作为自觉,以为职工谋福祉、为企业谋发展作为初心和使命,从思想深处扎根。”
“今年以来,公司大力营造干部主导、党员参与、职工融入的干事创业氛围,使职工在思想上、行动上与企业发展要求和声同韵。”任俊平告诉笔者。
据任俊平介绍,以前职工下井,仅穿越1千米长的895大巷,就需要10多分钟,特别是性子急的人下班走这样一段路,就会浑身冒汗,迎风很容易感冒。公司党政工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2018年初在该段巷道投放了80辆暖心单车。当时,他们还担心会有人为破坏单车的行为,但出乎意料的是1年多来所有的车辆被保存得完好无损。
“面对体量小、条件差、底子薄、职工队伍结构复杂的实际情况,我们惟有在新时期党建引领下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在创新中求实,在求实中奋进,才能迈上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张大勇一语道出了党建引领的真谛。
薄煤层开采直呼“110工法”
“我们要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大力推广薄煤层智能化开采技术,不断探索‘110工法’+薄煤层智能化开采技术应用,促进两项技术的高度融合与应用,探索1米以下极薄煤层智能化开采新领域,做到煤炭资源吃干榨尽。”谈到科技创新管理,张大勇说。
作为首个在黄陇矿区吃“切顶卸压自动成巷”这个螃蟹的矿井,黄陵矿业通过“110工法”完成了继智能化开采技术之后又一重大技术变革。
2017年6月,瑞能煤业公司与中国矿大(北京)何满潮院士团队合作,在该公司117综采工作面正式实施切顶卸压自动成巷技术——“110工法”。
经过两年实践,“110工法”在瑞能煤业的成功应用,有效提高了资源回收率,大幅降低了劳动强度,加速了矿井向精准开采迈进的步伐,累计为企业节约资金近1060余万元。
“作为实施切顶卸压自动成巷技术工艺的矿井,我们可以说是最长巷道布置、最薄煤层赋存、最小生产体量、最少用工的‘四最’矿井。”该公司总工程师余建东介绍说,“2018年,我们在成功推广实施‘110工法’的研究与应用后,又先后改进优化了10余项施工技术工艺,其中‘双向定向爆破管’改进技术一项就为企业节省了成本40余万元。‘留巷全过程矿压监测方案’为留巷技术的区化(五个分区)实践提供了分析决策基础,进一步指导了‘110工法’工艺、支护参数、后巷单体支柱回收等技术方案的优化。”
目前,“110工法”已服务公司117、115、113三个综采工作面,成功留巷3165米,先进的施工工艺为矿井多回采煤柱煤量6.27万吨,为企业多实现经济效益3200余万元。该公司熟练掌握并成功应用“110工法”的经验,得到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西安科技大学、陕煤集团技术研究院各位专家的高度认可。
2015年,与瑞能煤业隔界开采的黄陵矿业一号煤矿成功实现了井下自动化无人开采技术。实现无人开采,让矿工穿着西装在干净的办公室采煤,是包括瑞能煤业职工在内所有煤炭人的共同梦想。一直将“创新驱动”作为矿井发展的瑞能煤业顺势而为,确立了在2017年末实现顺槽自动控制,达到工作面无人化作业的初步目标。2018年“110工法+薄煤层智能化”开采技术在瑞能煤业得到全面应用。如今,这条绿色开采之路成为该公司彰显科技兴矿的重要优势之一。
安全生产背后的“真经”
截至9月10日,瑞能煤业矿井安全生产周期达5585天。这样的安全生产记录,在陕西煤炭行业是少有的,这是瑞能煤业公司干部职工对安全管理倾注的责任和情结。
“抓安全不仅要有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工作态度,更要在工作方法和思路上细做细为、真做真为、实做实为。”张大勇道出了安全管理的“真经”。
按照采掘精品化、进风高速化、回风进风化、轨道国铁化、硐室艺术化、沿途风景化的“六化”标准,2017年起,瑞能煤业公司对井下环境和作业现场进行整治,使矿井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如果说安全是高楼大厦,那么做好安全管理的基础就是从人的安全行为规范抓起,搞好标准和规范就是安全生产的‘王道’。”这是该公司抓安全生产的共识。 2003年重组改制以来,公司不断强化企业内部管理,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压实安全责任,强化红线意识,夯实安全基础,推进标准化管理,创新安全管理方法,进行全员、全方位安全管控,总结提炼了336种主要不安全行为、86条职工安全行为规范,引入NOSA安健环管理体系,制定了全员岗位操作流程和作业标准,开展了人的安全行为治理、隐患排查和“三违”治理、环境治理、标准化动态达标治理和生产工艺优化工作,建立了“每天都是检查日、班班都是检查时”的动态检查机制。
在瑞能煤业公司调研时,黄陵矿业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雷贵生对该公司安全管理给出了这样的肯定:“瑞能煤业除了强化矿井系统安全装备之外,最重要一点就是他们在区队管理、干部配置上能够做到老中青合理搭配,使技术与现场实践有效结合,取得了管理上1+1>2的效果。”
在岁月的长河中,5580多个日夜、134000个小时,只不过是短暂一瞬,但对瑞能煤业全体干部职工来说,却是日日夜夜对安全责任的庄重承诺、不懈践行,是安全监管的秉公持正、洞察秋毫;是干部职工的夜以继日、执着坚守,是检修现场的秣马厉兵、精益求精,是巷道内的严查细访、精密监测,是施工现场的技术把关、安全管控,是应急管理的风雨无阻、应声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