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风雨兼程,60年秣马厉兵,60年伏枥前行,成就了江苏省地质矿产勘查局的辉煌。回首这一甲子的时光,从1958年成立的江苏省地矿局,经过一代又一代地质人的辛苦耕耘,逐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如今建设成为一支有能力、高素质、讲团结的精兵强队。一路走来,在这60年的时间里,正是每一代地质人的薪火相传,一代又一代的接力跑,才造就了今天的辉煌。
当历史的车轮回到1958年,当时的神州大地百废待兴,地质工作更是面临着技术薄弱、人才奇缺的困难,更别说当时的交通和后勤保障了。但是,正是在当时一穷二白的环境中,第一代江苏地质人开启了历史的新篇章,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以舍我其谁的历史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时不我待的责任感,迅速投身到地质工作中。没有技术,可以学;没有设备,自己造;没有后勤保障,自力更生。生活在当代的我们或许很难想象,当年的先辈们是如何一头扎进深山老林,一干就是一年,甚至几年,那时的困难是缺粮食、缺技术、缺设备,又是在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的深山老林中,从零基础开始,追赶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完成祖国交予的光荣任务。但正是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第一代地质人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白手起家开创了属于我们自己的事业,创下了历史功绩,赢得了无上的荣誉。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热潮风靡全国,地质工作也在春风中迎来新生。在前20年的基础上,江苏省地矿局的地质工作有了质的飞跃,为江苏省基础设施建设、矿产勘探等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放眼未来,力争做时代的“领跑人”。正是从那时起,地质人给地质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传统的地质工作仅限于地形的测绘、矿产的勘探等,基本上都是在和土地打交道,当时的地质人又开始一头扎进许多全新的领域,大力开拓水文、工程、环境、海洋等领域,丰富了地质学的内涵。今天,我们看起来平常的工作,在当时可都是高精尖的技术,尤其是地球化学、遥感地质等新兴领域技术,涉及多学科交叉、多领域重叠。为了突破学科限制,当时的地质人兢兢业业,加班加点,取得了巨大突破,引领了江苏省和全国的地质工作,将全国的地质勘探工作推向了另一座高峰。
2001年1月,江苏省地质矿产勘探局正式成立,也赋予了地质人新的历史使命。在国内,随着长三角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驶入“快车道”,地质工作变得更为繁重。而此时的地质人没有怨言,正如他们的前辈一样,以朴实的姿态、扎实的作风践行着自己的使命,除大力加强矿产勘探、地质调查、航磁和地磁测量外,更是广泛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当中,参与了多个核电站及长江沿线几乎所有港口的选址论证,还有东部沿海几乎所有海港的地质勘察,并且积极参与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等大型国家战略项目,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在国外,我国在世界各地基建投资逐年增加,地质勘探作为基建工程的基础性工作,早早就开始了基础性工作的研究。江苏地质人走出国门,参与了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地区的30多个国家的地质勘查与开发、矿产贸易、工程地质工作,更是在老挝获得了近千平方公里的探矿权及玻利维亚乌由尼锰矿项目的开发权。
60年的时光,一代一代的地质人,就像接力跑一样,接过前辈的接力棒,也接过前辈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一往无前地向前冲。正是这种接力,也正是这种传承,造就了今天的江苏省地矿局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