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韶关市新华北路广东省有色地质局九三二队地质大院,队部办公挤在一栋七层旧宿舍楼里,队长办公室仅11.8平方米,条件十分简陋。
2009年春,该队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41岁的蒋祖浩主持全队工作,摆在队班子面前的问题多,经济规模小、底子薄,队伍老化,离退休及待安置人员是在职职工的三倍多,经济压力山大……
在严峻的队情面前,蒋祖浩说:“脱贫致富不能‘等靠要’。幸福是靠奋斗出来的!”十年来,该队班子成员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坚持以地质找矿为重点,积极开拓地质市场积累资金,以敢于担当精神,举全队之力启动棚户区和“三旧”改造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
钻探施工
那么,该队是怎样从山穷水尽疑无路蜕变成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呢?
记者近日到该队采访,队长办公室还是11.8平方米,在简朴的会议室里队长蒋祖浩和书记罗颢介绍了十载艰辛创业的历程......
服务老矿山
接替资源勘查取得新突破
十年前,同在韶关市的原九三七队并入九三二队,在职职工300余人,而离退休人员超过800人。两队地质技术骨干成为找矿的“种子”,扎根粤北,奋战在南岭成矿带,为韶关重工业基地的崛起,探明了铁、铜、铅、锌、钨等多个大中型矿床。在长期为矿山开发提供技术支持的过程中,该队积累了丰富的地质资料。
自2010年起,在开展老矿山接替资源勘查行动中,九三二队抓住机遇,在上级和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技术、资料、信誉的优势,先后承接了各类矿产地质勘查项目92个,新发现矿产地18处,提交地质报告480余份,提交可供开发利用的大中型矿产地3处。其中,该队与有色地研院在仁化凡口铅锌矿区深部及外围找到并探明储量达大型的铅锌矿床,在翁源红岭钨矿深部和外围探明新增储量达大型的钨矿床,实现地质找矿重大突破。
谈到凡口铅锌矿找矿新突破,罗颢说:“凡口找矿属深部找矿,是广东首个开展试验2500米岩心钻探的项目。当时,队上钻探装备不配套,怎么办?队班子研究后,蒋队长果断拍板,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从自有资金中挤出几百万元,购买了一台3000米钻机和几台千米钻机,确保凡口矿勘查按时进场。”同时,广东省有色局总工程师汪礼明等专家发挥智囊团作用,以老带新,积极探索成矿新理论,确定了找矿新思路,在凡口铅锌矿矿区两个深孔钻探中,实现了“三个创新”:一是创新下套管程序,避免造成孔壁坍塌,无法下套管事故的发生;二是在孔内下入护壁Φ108mm套管近1000m,创新广东省内处理复杂地层钻探工艺;三是在深孔钻探中,创新化学泥浆护壁法。三项创新技术、工艺有效地攻克了深部1710米以下复杂地层坍塌掉块的难题。两个深孔刷新了广东岩心钻探进尺的“三项纪录”:第一孔和第二孔Φ75mm进尺分别是2000米、2276.8米,两次刷新广东省同口径岩心钻探进尺纪录;第一孔Φ95mm进尺1710.39米,刷新广东省同口径岩心钻钻探进尺纪录。凡口铅锌矿副总工程师欧阳志远说:“九三二队用五年的时间,探明具大型规模的铅锌矿资源储量,为再造一个凡口矿及打造百年凡口矿做出了重大贡献。”
与此同时,翁源县红岭钨矿资源行将枯竭,采矿年限仅能维持七八年,被广东省列为扶持贫困山区的老矿山接替资源勘查项目。由于九三二队长期以来服务红岭钨矿勘查开发,凭借诚信和技术的优势,被项目评标组选中,承担了该矿接替资源勘查项目。针对项目,广东省有色金属地质局成立了以总工程师为首的专家组,该队组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项目部,共同研究矿区地质资料,翻看保存的岩心,同时学习借鉴有关花岗岩岩体型钨矿的成矿规律、地质条件等。技术人员在采矿区坑道,开展地质调查和编录,为技术设计提供依据。根据专家会商,认为原有地质工作程度低,控制范围小,钻探孔偏浅,建议可追踪矿脉延伸至外围及深部,或有新发现。项目部按照专家确定的最佳孔位施钻,果然如愿以偿,一孔见矿,打到了厚矿层。该队由此进一步坚定了信心,按照专家组的设计,历经五年,先后施工43个钻孔,累计进尺3万余米,基本控制了矿区深部及外围的新矿体范围,新探明三氧化钨资源量达大型规模,矿产勘查又取得重大突破,为红岭矿升级为大型矿山提供了资源保障,可延长矿山开采年限20年以上,为该矿可续持发展做出了新贡献。
打造品牌
地勘经济跃上新台阶
随着广东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深圳、珠海经济特区,横琴、南沙、前海自贸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建设如火如荼,为地勘单位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天地。九三二队在重点开展地质找矿的同时,积极打造工程勘察品牌。经过周密调研、精心策划,挑选精兵强将,在“立足韶关、南下布点”的战略指导下,抓住机遇,抢占制高点。在做大做强珠海市及横琴自贸区工勘、岩土市场的同时,先后又在佛山、中山、东莞等市设立分公司,围绕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布局,为大湾区规划建设提供水工环地质技术服务,争当先行者。同时,他们还积极推进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勘查和施工等民生工作。蒋祖浩表示:“我们坚持承接的工程项目,必须自己做,不得转包分包。”
据悉,该队产值、利润、职工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已连续6年保持在10%以上的增长,经营性收入从2013年的4670万元增至2018年7600多万元,年均增长额500多万元。2019年仍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地勘经济发展跃上了新台阶,这也为该队启动棚户区和“三旧”改造提供了资金支撑。
棚户区和“三旧”改造
“不可能”成为“可能”
蒋祖浩说:“建设和谐幸福的职工队伍,是九三二队领导班子的初心和奋斗目标”。据其介绍,该队前两届领导班子就曾经讨论过棚户区和“三旧”改造,以解决400多户棚户、危房户的历史难题。由于当年不具备条件,而未付诸实施,不少干部职工认为,棚户区与“三旧”改造是一项耗资、耗时和难度都非常大的系统工程,要挑战这项工程几乎不可能。但经过近十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该队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罗颢表示,队领导班子经过多次调研论证,明确了棚户区与“三旧”改造的目标,彻底解决400多户棚户及危房户职工的住房难题,统筹管理基地土地、房产资源,适度进行房地产开发,改善职工生活环境和办公条件。
按队班子分工,罗颢侧重抓棚户区及危房住户拆迁的思想工作,按照国家政策和单位规定的拆迁补偿办法逐户落实,也尝尽了各种“钉子户” 刁难的苦头,但在班子成员和广大职工的支持下,经过近十年艰苦细致的思想工作,所有拆迁户都与该队签订了协议。他感慨:“这可真是想破头,磨破嘴,跑破鞋。”
整个棚户区与“三旧”改造需要启动资金,总预算约3亿多元。蒋祖浩表示,一是紧紧抓住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棚户区和“三旧”改造的政策落实,争取到700多万元的棚户区改造补贴。二是从队上多年积蓄的发展资金中安排配套资金。三是向广东省有色局有关单位计息借款。“三合一”办法解决了3000万元的启动资金,从而办理了施工手续。从民生工程启动至今,蒋祖浩已有七八年没有睡过安稳觉了,资金等各方面压力山大,但他敢于担当,带领全体职工众志成城向前奔。
弹指一挥间,十年过去了。九三二队棚户区和“三旧”改造工程已取得决定性胜利。2016年年底,棚户区一期工程建成了一栋17层电梯宿舍楼和一栋5层的住宅楼,220户棚户职工住上了套房,二期工程一栋日前也已验收完毕,很快交付使用,届时该队全部棚户区职工将入住新楼房。一位老奶奶高兴地说:“我哪里都不去,就喜欢住地质大院,感谢队领导!”这是400多户棚户区职工发自肺腑的感激之情。
该队“三旧”改造工程日前也在顺利推进。原九三七队老基地的平房、危楼已连片开发,几栋商住楼、综合写字楼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总建筑面积约7万多平方米,除补偿拆迁户外,均已进入韶关市房地产市场销售。蒋祖浩底气十足地告诉记者:“到2019年9月底,‘三旧’改造一期工程将陆续竣工。”美丽和谐的地质家园将展现在全体职工面前,明天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