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东南沿海,有这么一支地勘“劲旅”,37年来以技术傍身,在千万年的地质变迁中寻找启示,在“高质量”发展浪潮中寻找“技术”与发展契合点。如今,他们站在新的起点上,探寻生态与发展“密码”,希望能寻找到一条特色的服务乡村振兴之路……
新年刚过,福建省地质工程勘察院便与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签署《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战略合作协议》,打响新一轮业务拓展的“第一枪”,为福建省尽快形成市县、乡镇和村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提供省级技术支持。
据介绍,福建省地质工程勘察院一直融入服务乡村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充当着“先行军”的作用。特别是新一届院领导班子组建以来,在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落实“高质量”发展理念,发挥地质专业技术优势,全面对接、深度融入服务全省乡村振兴发展战略。
“我们从原来单一的工程勘察专业,到目前实施灾害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农业地质和规划勘测等各类服务,涵盖山水林田湖草等方方面面的内容,发挥着地质工作促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先行性作用,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建设社会主义美丽新农村提供全方位的地质支撑服务。”该院院长卢贤锥表示,福建省是全国生态文明先导区,这就要求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与经济发展“高质量”齐头并进,乡村是生态文明试验的重要“战场”,作为新时代地勘单位,就要努力探寻乡村生态与发展“密码”,来助力乡村振兴。
实施灾害地质服务,促进乡村防灾减灾
为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福建省地质工程勘察院利用专业技能,冲锋在前,尽量将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
前不久,自然资源部批准的77个重点实验室和36个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名单中,该院支撑的两个地灾防治科技创新平台——“丘陵山地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东南生态脆弱区监测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赫然在列。
福建省是全国地灾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境内属丘陵山地地貌,强降雨和台风气候多发,容易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丘陵山地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和“东南生态脆弱区监测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分别是国内首个专门针对东南丘陵山地地灾防治和生态修复研究的科研机构,利用该院在东南丘陵山地多年的工程实践经验与科研积累进一步升华,深入乡村开展应急科技攻关,指导乡村地灾防治技术提升、应用与推广,深入解决东南丘陵山地独特的地生态修复问题,确保乡村百姓生命财产安全。
此外,重点实验室还从地灾防治技术培训和科普宣传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出发,提升相关人员的防灾应急技能。“近年来,我们承办技术培训数十场,受训人数达千余人,通过‘进社区、下农村’开展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地灾防治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该院副院长、总工程师柳侃说,他们每年利用“4·22”世界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等深入偏僻乡村开展科普宣传及地灾应急演练,发放防灾减灾知识手册,帮助村民提高地灾防治意识。
“地灾防治是人命关天的生命工程”。他们应用地灾防治科技成果,建设一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地灾防治尖兵,在地灾发生的危急时刻,快速反应,第一时间为乡村地灾险情提供技术支撑。每年,该院派出专业应急技术人员200多人次,分赴福建省各地,开展地灾隐患点核查和乡村地灾评估,应急处置重大地灾点。泰宁“5·8”泥石流、闽清永泰“7·9”群发性地灾、永安洪田滑坡等,都出现该院技术尖兵的身影。“2019年5月至6月期间,三明地区遭受特大暴雨,我们技术队伍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及时发现梅列军分区后山滑坡、三元区城关街道263号滑坡险情,并对这些地区提出针对性防治建议,让当地居民远离危险,做好防范,确保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发挥了技术队伍服务群众应有的作用。”该院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张晓斌说。
实施工程地质服务,保障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一排排安置房,阡陌相通,布局清晰。
“经省闽地建筑设计院那些专业人员的指导后,大大改变了过去农民自己建房的状况,建设的房子越来越规范。”近日,福州市闽清县梅溪镇北溪村委会主任江明生接受采访时说的一席话,道出了福建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所属单位闽地建筑设计院在服务乡村振兴中发挥的作用。
“当初我们组建这支队伍的目的,是基于做大做强勘察、施工、设计产业‘一条龙’的发展思路,因为随着乡村经济的繁荣发展,新农村规划项目不断增多,投身乡村振兴发展就成为我们的主要任务之一。”该院副院长、闽地建筑设计院分管领导张毅说,为拓展建筑设计作为空间,该院参与乡村管网改造、公厕改造、街道立面改造、村委会办公楼设计等项目,全力服务美丽乡村建设。
“作为具有工程勘察综合类甲级资质的‘龙头’单位,近年来,我们积极服务古田工人文化活动中心、罗源引用水源地堤坝加固工程,泉州市区及城乡结合部12条内沟内河整治等乡村重点基础设施,所承接项目涉及乡村公路、文化工程建设、乡镇生活用水及污水排放管网等民生工程。”该院所属的地质工程研究院院长童晓荣介绍说,“作为率先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技术团队,连续多年一开春就实现‘开门红’,跨省签订乡村河道治理工程合作协议,全面推进水污染治理‘攻坚战’、蓝天‘保卫战’、净土‘防御战’等三大攻坚战。”与此同时,该院岩土工程研究所每年还完成诸多边坡及基坑支护等岩土设计,参与兴泉铁路三明市岩前镇站前广场边坡支护工程、清流县医院边坡及基坑支护工程等省市重点建设项目,涉及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教育发展等内容,为当地乡村建设保驾护航、添砖加瓦。
“质量立院,诚信取胜”。该院通过优质服务,参建项目多次获得省级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在2019年度福建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中,获得一、二、三等奖等4个奖项,塑造“质量诚信”工程勘察品牌。该院纪委书记陈坤成表示:“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我院始终注重抓好党风廉政建设,注重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强野外一线项目现场监督检查,坚持把勘察设计质量关作为廉政建设一项重要内容抓实抓好,为工程勘察业务提供思想、政治和纪律保证。”
实施水文地质服务,致力乡村脱贫和饮水安全
利用自然资源条件,在贫困山区寻找优质天然饮用矿泉水,无疑是地方政府和百姓梦寐以求的好项目。福建省地质工程勘察院深入乡村一线践行水文地质服务,助力脱贫攻坚,可谓“引得源头活水来”。
沟壑纵横,山道弯弯。南平市光泽县群山环绕,“精准扶贫”政策在这里开花结果。
“光泽坪山矿区饮用天然矿泉水水源地质勘探”项目是该院近年承接的省重点建设项目。尽管时间紧、任务重,雨水多、天气热,但一线同志没有丝毫犹豫和退缩过,通过收集地质、水文等资料,对4个拟选水源点开展水文地质调查评价。经过努力,打出的矿泉水井深278.66米,日出水量达319吨,每升水中的偏硅酸含量达36.97毫克,水质优良,达到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要求。
谋划优质水资源开发,打造产业联盟,延伸水产业链,对振兴光泽县域经济产生一定影响,也圆了当地群众的饮水梦、致富梦。该矿泉水市场前景广阔,年产值估计可达1亿多元。
“乡村振兴战略安全供水水文地质保障示范工程”是该院为“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量身定制的“寻水工程”。从沿海缺水半岛、岛屿到内陆山区,该院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旱找水、打井一线,为缺水地区、贫困山区寻找一个个隐藏于大地深处的“泉眼”。“泉眼找到了,泉水溢出了,百姓滋润了”,在每一口井的背后,是该院技术人员辛勤的汗水,是当地政府领导赞许的目光,是当地百姓“久旱逢甘霖”的喜悦。
福建省7个缺水地区实施“饮水造福地质工程”中,仅在龙岩市上杭县缺水乡镇,该院就打出60口井,总计日出水量达7500吨,老区缺水村庄的燃眉之急解决了,4万多老乡喝上了干净水。
如今,谈起长期困扰的缺水难题,上杭县的村民们难掩感激之情,“我们最怕的就是干旱没水喝,现在好了,汩汩甜水都流进家里来了,是省地质工程勘察院给我们解决了大难题!”
该院技术人员通过缜密查勘,在武夷山地区打出福建省最深地热井——地下深度1508米、日出水量432吨的地热井,为武夷山温泉度假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在龙岩市上杭溪口背排勘探出开采量可达每日1340吨的优质地热水源,水温可达62.3℃~72.5℃,助力当地“文旅”事业发展;在永定箭滩、连江贵安和永泰葛岭等地热资源集中山区,开展实地勘查、摸清地热资源分布,在节能减排、生态资源开发、乡村振兴发展中,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八闽大地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乡村饮用水供水条件单一,一旦发生污染等突发事件,供水系统很可能出现瘫痪,威胁到人民群众用水安全。因此,地下水环境监测对农村的稳定发展极为重要。
该院承担的国家级和省级一二期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建设项目,水文地质调查遍布180多个乡村,点多、线长、面广。技术人员夜以继日攻坚克难,白天顶着烈日,用脚步丈量沟沟坎坎,晚上回到驻地挑灯夜战,对勘测数据进行整理与研究……历经30多个月,最终圆满完成国家级和省级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站点的建设任务。某矿区前些年发生重大地下水污染事故,该院临危受命,组织全体技术骨干加班加点,克服环境与技术“瓶颈”,及时提交地下水与土壤场地环境污染调查评价报告,保障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安全。
实施农业地质服务,助力特色农业发展
为了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该院以“技术”为盾牌,通过农业地质调查,为乡村振兴贡献着地质智慧与力量。
近年来,该院发挥地质专业技术优势,加强与涉农部门沟通联系,开展全省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等项目,提交了一批地质成果。
“柘荣县1∶5万农业地质调查评价”项目是他们交出的一份高分答卷。该项目是福建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推进“名特优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项目之一。2018年5月,该院承担该项目,获全县耕地土壤样25项指标高质量测试数据。通过土壤质量指标测试成果分析,查明全县耕地土壤肥力水平,发现富硒耕地面积29.99平方千米,富硒且富锌耕地面积17.66平方千米。宁德市自然资源局组织专家对此项目进行野外工作验收,评为优秀等级。
柘荣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林永泉说:“农业地质野外工作做得很辛苦,整体工作很到位,项目达到服务预期目的。”“该项目查清柘荣县富硒、富锌等优质耕地资源,让农民兄弟得到‘看得懂、用得上’的地质技术成果,为农村耕地质量管理、发展特优农业提供科学依据。”该院教授级高工、副总工程师邓鼎兴介绍说,该项目的完成为柘荣县农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2018年9月,该院按照“发挥优势、主动服务、量力而行、注重实效”原则,完成“清流县1∶5万农业地质调查评价”项目,获得清流县1∶5万比例尺耕地土壤样指标,摸清了全县富硒、富锌等优质耕地资源“家底”,为农村土地高效利用、农产品种植结构调整和绿色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实施规划勘测服务,推进乡村生态治理
百年古樟繁茂华顶如盖,千年古庙彰显唐朝风采。风光旖旎的三明市清流县南山村,以其独特的风光迎来新一年的春天。
南山村是福建省第一批12个规划试点村之一,地处清流县西北部,被列入住建部“第五批传统村落名录”,也是台资农业投资的示范地。福建省地质工程勘察院在此开展规划勘测,精准推进绿色生态治理,在这个村试点的基础上,派出技术专家,协助编撰《福建省村庄规划编制指南》,为乡村发展画好蓝图。
今年1月,该院编制的《清流县赖坊镇南山村村庄规划(2019-2035)》受到地方有关部门重视。经认真研究、查证,技术人员发现了具有唐代建筑风格的古庙宇,提出若干保护建议,在规划时并入其中加以保护。
该院测绘地理信息中心主任陈廷钧解释说:“充分挖掘南山村自身价值,促使南山村生活形态和产业形态融合发展,使之与村落形态和原有产业体系高度粘合,对全面提升古村落保护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南山村原来的宗祠建筑、传统村落没能引起重视、得到保护,对村庄发展考虑不多,通过规划让我们对南山村重新定位,对未来村庄发展和保护充满憧憬,对村庄建设充满期待!”长期生活在当地的村支部书记林炳根介绍道。
近年来,该院以“测绘地理调查、规划勘测设计工作”为切入点,精准对接地方需求,不断探索支撑服务乡村振兴的重点方向,并创新服务乡村振兴的技术手段和工作方法,主动承担省自然资源厅第一批村规划试点,对接晋江市、大田县、清流县、宁化县部分村庄规划编制,深入村庄驻村调查,对村庄内生态保护、农业生产、环境整治、产业升级等进行调查梳理,精心编制最符合村民需求的规划方案,为乡村振兴打好基础、探索经验。
该院发挥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优势,承担120多个村庄新农村测绘调查项目,为地方不动产权籍管理提供翔实数据资料;推进地理信息化及技术革新,重点投入倾斜摄影测量新技术的生产研发,将80%~90%外业工作转为内业,在矿山生态环境整治测量、地质灾害防治监测、村庄规划底图生产进行前瞻性的实践,实现危险区域无人机测量和技术保障革新换代,并获“2019中国地理信息产业高成长TOP50企业”“2019中国地理信息产业最具活力中小企业”荣誉称号。
该院主动传承地质“三光荣”精神,敢闯敢拼、开拓创新,在没有任何资料可供借鉴情况下,敢于承揽省重点项目示范工程——大田县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首个试点项目,通过摸索前行,不断修改完善设计方案,取得了闽江流域生态治理有效经验。在此基础上,该院顺利承揽清流、将乐等县山水林田湖草矿山生态治理项目,为改善当地地质环境质量、生态功能,提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贡献力量。
一路走来,百炼成钢。福建省地质工程勘察院党委书记赖桂林表示,“发挥在灾害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农业地质、规划勘测等方面的优势,我们探索出具有特色服务八闽乡村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之道,受到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点赞。我们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一如既往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