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哉,可可托海

来源:中国矿业报 发布时间:2014-09-22

8月的北疆,依然充满春的气息和夏的狂热。在新疆矿联秘书长张志敏、新疆富蕴县国土资源局局长游光原的陪同下,记者一行人乘越野车疾驰在阿尔泰山的山水之间。从县城往东驶入四面环山的可可托海绿色盆地,记者一行人站在拥有“中国稀有金属发源地”之称的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三号矿坑旁,感受着老矿山那震撼心灵和不同凡响的正能量。

一个边疆小城、一个边陲老矿,何以扛得起国家大业、经得住如此重负?有着半个多世纪开采史、曾一度关闭的可可托海矿,现如今又发生了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历史钩沉之壮烈

在阿尔泰山南麓、额尔齐斯河上游,有一座小镇叫可可托海,这里有“世界地质圣坑”的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三号矿坑。

三号矿坑在中外地质学家心目中,如同圣徒心中的“麦加”圣地,神圣而不可侵犯。虽已闭坑多年,但她仍像古罗马那宏大而伟岸的“斗兽场”一样,永久弥漫着壮烈、悲情与神奇的气息……

三号矿坑曾在我国矿业史上留下了辉煌一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原子弹、氢弹以及人造卫星研制成功,这其中所用到的锂、铍、钽、铌、铯等稀有金属都主要来源于此。

三号矿坑,直径240多米、深达280多米,像盘山道一样的开采痕迹环绕四周,形成了上端大、下端小的巨大螺旋体。站在矿坑边的观礼台上俯视坑底,已不见当年热火朝天的开矿场景,只有零星矿石散落在边坡盘山道上,还有深处那影影绰绰治理边坡的工人身影。

游光原局长说,之所以称其为“圣坑”,在于拥有84种矿物,所富含铍资源量位居全国首位,铯、锂、钽资源量分别居全国第五、六、九位,氧化铍储量为世界著名的加拿大贝尔尼克湖矿的32倍。因其矿物种类多、储量规模大,又被中外地质界公认为“天然地质矿物博物馆”。

陈列馆藏之敬意

走进可可托海历史陈列馆,长着圆圆脸、弯弯眉的解说员何静,向记者一行人介绍着三号矿坑的“奇妙身世”和光荣历史。

上世纪30年代,前苏联地质学家在额尔齐斯河的中下游泥沙中,发现了稀有金属元素,于是顺河而上追踪来源。1935年,发现了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床。1941年,他们对三号矿脉,即三号矿坑进行勘查开采,采出矿石后全部运往前苏联。

1950年,中苏成立“中苏有色及稀有金属股份公司”,设阿山矿管处,组织管理矿产资源开发和地质勘查工作;1955年,我国收回该矿管理权;1964年,国家完成可可托海矿区详查勘探,可可托海由此进入快速开发阶段,成为我国最大的稀有金属生产基地。

不得不提的是,在上世纪60年代的国家三年困难时期,是可可托海的矿工们用肩膀扛、马车拉,在无任何劳保设施防护下,站在飞扬的矿石粉尘中,以青春和健康为代价,将采出矿石全部运往前苏联还债。据记载,靠三号矿坑就偿还了我国近40%的前苏联外债。

从馆藏的矿区全景图上,我们可见昔日的“小莫斯科”曾有的繁华与喧闹……在另一张老图片上,矿工们站在冰天雪地里,挥动双臂奋力刨挖矿石,在其身旁的矿坑崖壁上,恭恭敬敬地摆放着毛主席的画像……

不难想像,那个年代的可可托海矿山人,在何等贫困的物质条件下,又是凭借怎样的坚定信仰、无私奉献的精神完成了党与国家的重托……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一个激情燃烧的可可托海!

陈列馆中,那一幅接一幅的老图片与矿山回忆录,在揭开历史记忆的同时,亦让参观者们肃然起敬。待看到国防科工委寄来的以“为国分忧”为题的感谢信时,我们再一次深切地感受到,可可托海人不仅是全疆、全国有色金属工业50年发展史的见证者,更是与很多重大历史事件有着扯不断的种种联系。至此,记者不禁对可可托海矿、对可可托海人,产生了一种带有感谢、感激和感恩三重色彩的崇高敬意!

起死回生之欣喜

如此庄严的历史,如此神圣的矿坑,记者在撩开三号矿坑神秘面纱的同时,亦知晓了资源危机带给她的残酷厄运。1999年11月25日,伴随最后一列矿车驶离三号矿坑,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因锂资源枯竭而宣布闭坑。

2003年,可可托海矿实施了充满悲情色彩的关停破产重组,这意味着一个辉煌时代的结束,意味着辉煌一时的“世界地质圣坑”将由此悄无声息地淡出人们的视野……

可叹的是,命运似乎在与可可托海人有意无意地开着玩笑!

2006年,国家启动危机矿山项目,让“圣坑”有了再度还生的希望。据新一轮勘探结果证实,活像一顶倒扣草帽的三号矿坑,虽经半个多世纪的开采,但只是采光了其“帽顶”,而方圆数十千米的“帽檐”及矿坑底部的资源量依然十分可观。仅铍资源一项,保有储量就达2500万吨之多,意味着矿山可延长服务年限达数十年之久!

好运接连,应接不暇。接踵而来的是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国家地质公园建设项目,以及计划投资2.3亿元的可可托海工业旅游项目。高起点、高规格的矿区整体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让沉寂数年的三号矿坑和可可托海矿区彻底改变了旧时的模样。

近年来,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作为全疆第一个国家矿山公园,结合独立工矿区转型建设,共投入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治理资金5000余万元。如堆积如山的既占地、又污染环境的废石尾矿堆,经过整治和覆土绿化之后,如同一道又一道的绿色屏障,不仅拓展了用地发展空间,恢复了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还使水土流失控制率达到99%、林草覆盖率达到45%。同时,为了根治大气污染这一“顽疾”,可可托海矿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先后关闭了碳化硅厂、电解铝厂、云母板厂等企业。

现如今,一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注重生态文明建设的可可托海矿,不仅成为富蕴县“绿色+和谐”新模式的样板企业,且与当地的其他6家矿山企业一道,跻身于国土资源部“绿色矿山”的先进行列。

美哉,可可托海;壮哉,可可托海!□

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三号矿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