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实体经济主体的制造业也迎来了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命题。而这一命题本身,由于牵系技术创新主战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要领域等,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性意义,正成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竞争的角力场。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强调,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对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安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切实提高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把科技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为我国发展提供有力科技保障。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苗圩7月16日在《求是》杂志上撰文称,我国制造业要真正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必须扭住核心技术攻关这个“牛鼻子”,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强弱项、填空白,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
在同天召开的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上,苗圩也强调,切实增强紧迫感和危机感,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聚焦国家发展重大需求,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国内市场优势,着力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遵循把握科技创新规律和趋势,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的原则加强科技政策、产业政策、金融财税政策的统筹衔接,强化企业在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最大程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充分利用国际创新资源。
“中兴之危”的警示
毋庸置疑,近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很大成就,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但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同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要求还不适应。具体到制造业领域,其主要表现就是大而不强,很多领域缺乏关键核心技术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观,离制造强国仍有较大距离。
对此,苗圩指出,其症结就在于核心技术积累不足,从而严重制约了制造业转型升级。国际经验表明,制造业要迈向中高端,根本上靠的是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20世纪以来,美国、德国、日本等国之所以长期保持制造强国的地位,根本原因就是在装备、材料、信息、生物等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上始终保持领先。
需要看到的是,当前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既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也面临着全球科技创新空前活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重构创新版图、重塑经济结构的机遇与挑战。制造业无论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还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抑或是保障产业安全,都需要加强核心技术攻关。这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
在文章中,苗圩称,新动能首先来源于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而新兴产业通常是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和大规模商用的直接结果。在当前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物联网、区块链、新材料等领域显现革命性突破的先兆,可能引发若干领域的群体性和系统性突破的关键时期,必须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以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催生和培育新兴产业,同时通过加强关键技术和先进工艺改造,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
不久前的“中兴之危”再次警示,核心技术不能受制于人。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发达国家在一些关键技术与核心产品上对我国实施出口管制,我国集成电路、基础软件、互联网、高端生产装备、新材料等多个领域都存在产业安全风险隐患,相关制造业不仅面临低端锁定困境,产业链安全和供应链安全也得不到保障。
基础研究是原动力
如何看待和解决当前制约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的瓶颈因素?苗圩在文章中进行了总结,一是基础研究支撑不够。二是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不足。三是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不到位。四是创新人才的制约日益突出。
应当看到,基础研究是制造强国建设的原动力,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近年来,我国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但原始创新能力仍然薄弱,基础研究的短板依旧明显。其中,企业基础研究意愿低、投入少、能力弱是重要原因。我国企业研发支出占全社会研发支出的比例已接近80%,但主要用于应用技术研发。而加强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通常是各国技术创新政策的核心内容。目前,我国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对此,苗圩表示,解决我国制造业核心技术的短板问题,关键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健全基础研究支撑体系。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前瞻部署,推动不同领域创新要素有效对接。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引导技术能力突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建立健全制造业创新体系。按照“一个明确,四个突出”的思路,明确面向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这一功能定位,建设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建立健全产业创新生态体系。继续健全产业与科技协同对接机制,围绕制造业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的需求,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立健全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完善学科专业设置,创新培养机制和模式,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高素质技能人才、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培育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构建一支高素质、能够满足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人才队伍。
而在稍早前召开的”2018国家制造强国建设专家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也表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作为“当头炮”,着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必须紧紧抓住创新驱动这个“牛鼻子”,着力提升制造业创新能力;必须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突破口”,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必须着力发挥信息化驱动引领的“新引擎”作用,深化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必须着力建设高质量发展“承载体”,培育一批优质高效的制造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