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勘单位如何加强对职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刘文 发布时间:2015-01-27

“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就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要求,这是第一次把对党员干部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写进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再次为我们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提振了信心,指明了方向。

一、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涵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特性包括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社会属性则赋予了人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根本特征。“人文”则是对人的社会属性的高度概括和提炼。

人文关怀,从广义上理解,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它关怀的是人类的和谐发展。从狭义上理解,是对每一个具体人的生存与生活质量的关注,对他的理想与前途的关心。人文关怀的根本指向是实现人本化生活,帮助每个人提高人生的幸福指数。

心理疏导,从一般意义上理解,是一种心理疾病的治疗方法。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理解,是通过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方式,帮助人们进行心理调适,解决思想问题,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与和谐。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互为因果的。人文关怀要求在工作中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实现人的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心理疏导则是在工作中体现了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的内在需求过程。因此,人文关怀精神需要通过运用心理疏导方法来体现,心理疏导方法的运用又强化了人文关怀的精神。

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和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一样都是做人的思想工作,解决思想问题,同时,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心理疏导首先体现的是关怀精神,它一般是针对特定的个体对象开展工作,采取的方式是平等的思想沟通,敞开心扉的谈话,以及更深层次、更多方法的交流,整个过程更具亲合力。双方在交流中地位是平等的,态度是平和的,方法是因人而异的,且更注重防患于未然。因此,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内涵的延续,外延的扩展,反映了工作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两个新名词透露了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变化。以前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人,现在提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严肃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始关心人内心的感受,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

二、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意义和作用

1.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有利于加强地勘单位党建工作

在地勘单位党建工作中,处理好党组织与党员、党员与党员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党建工作和谐发展的关键,把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理念引入党建工作,通过关爱党员、尊重党员,激发党员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宿感和荣誉感,促进党内和谐建设,保障好党员的民主权利,发挥好党员的先进性作用,体现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功能,是加强新时期地勘单位党建工作的必然要求。

2.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是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有效手段

许多导致不稳定、不和谐的事件,其主要原因除了实际利益问题没能得到妥善解决外,更多的是心理上或者意识上形成的疙瘩,这种疙瘩没有及时消除则很容易产生行动上的过激行为。只有通过实施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才能有效提高认识、消除疙瘩、理顺情绪,促进改革的深入进行,保障地勘单位的和谐稳定。

3.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是促进地勘队伍稳定的新举措

地勘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其从业人员必须远离繁华的都市,长年工作在穷山恶水间,生活在偏僻的小山村。虽说这是他们职业的需要,但面对着城市七彩的生活,离开家乡和亲人的孤独与寂寞,难免产生心理失衡或失落感。这种心理情绪如果得不到及时化解,很可能动摇员工野外工作的信心,影响队伍特别是地勘技术队伍的稳定。而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为我们提供了比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更多的化解此类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措施。

三、对地勘单位党员干部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方法

地勘单位要实现找矿突破、构建和谐地矿,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越发加快的情况下,一些干部承受着来自多方面压力。在日常工作中,由于缺少沟通与疏导,使身体长期处于亚健康和多病状态、心理出现消极倦怠、疲劳烦躁、自卑自闭等情绪。关心党员干部的身心健康,把“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理念融入到对党员干部的教育中去,才能为实现地勘单位科学发展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保证。

那么,如何对地勘单位党员干部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呢?

1.建立和完善党员干部谈话制度

建立和完善党员干部谈话制度,是对党员干部实施严格教育、管理和监督的重要措施,是关心爱护干部的具体体现,也是沟通上下级之间的重要渠道。首先,当一个人感到有可以信赖的人在关心、爱护和尊重自己时,心理问题反映的强度会得到缓解,挫折的承受力得以增强。再者,如果一个单位有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党员干部即使遇到一些心理问题,也会及时得以弱化和消解。所以,党组织要在干部提任、岗位调整以及矛盾集中等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情绪的时期,找干部谈话,听取他们的意见和想法,以有效地解除心理困扰。干部谈话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缓解干部工作压力、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坚持教育疏导,奠定党员干部心理承受能力的思想基础

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党员干部学习培训内容,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党员干部的心理特征安排不同的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党员干部通过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自觉锤炼意志品质,不断提高新形势下驾驭全局、推进工作的能力,不断提高在各种压力、困难和考验面前自我调适的能力,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和把握自己,准确自我定位,提高情绪调节能力。

3.加强活动引导,培养党员干部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

要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组织党员干部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党员干部参与组织活动多了,心理承受能力自然也会相应增强。

一是组织读书活动。让党员干部在读书活动中拓展视野。坚持把求知明理作为提高党员干部心理承受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向党员干部推荐阅读书目,组织党员干部学习哲学、法律、社会、科技、文学、生活等方面的书籍和刊物,丰富业余生活,陶冶情操,引导党员干部学会怎样思考问题,怎样处理遇到的各种矛盾和挫折。

二是开展文体活动。让党员干部在文体竞赛活动中愉悦精神,开阔心胸。当前党员干部特别是青年党员干部中独生子女多,不少党员干部以自我为核心的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的党员干部,不善于与人交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性情由孤独到孤僻,遇到稍不如意的事情,就容易引发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要发挥地质文联各协会作用,积极开展文学、摄影、歌咏、体育、野外生存训练等文化娱乐活动,想方设法把那些性格内向的党员干部吸引到活动中,从而有效地消除孤僻封闭的心态。

三是倡导互助活动。让党员干部在互帮互助中感受同志之情,共同解决人生的难题。要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骨干作用,注意在党员干部出现思想波动时,积极主动去做工作,排忧解难。对遇到挫折的党员干部,要主动送上爱心和真情,使他们在痛苦艰难的时候,在承受不住的时候,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增强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4.积极创造条件,营造增强党员干部心理承受能力的良好氛围,优化人际关系

一是针对党员干部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和完善保障收入分配、评先评优、晋职升迁等方面公平正义的规章制度,实现党员干部贡献与回报相适应,从而达到心理平衡。

二是创造良好宽松的工作氛围,让大家通过适当的方式(如QQ工作群、面对面谈心等)把心中的苦闷倾诉出来,把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摆出来,给党员干部提供表述内心世界的场所和机会,发挥集体的温暖和智慧解决问题。加强协调不同的职务或部门关系,使党员干部能在工作过程中通过良好的人际互动,优化人际关系。

地质工作具有十分艰苦、高度分散和频繁流动、工作点远离文化经济发达城区等特征,从事地质工作人员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条件与其它行业相比,处在较低的水平上。因此,除了要坚持“三光荣”传统的正面教育以外,还要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起民主、疏导、尊重、关怀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通过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形成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爱护人、发展人的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在地勘单位党员干部中建立起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

(作者单位:江西省地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