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钢铁企业行走天下的利器

来源:中国矿业报社 作者:董鹏 杨文 法磊 发布时间:2018-08-20

社会需求对科技创新有强劲的推动作用,知识产权无疑是对创新技术的有力保障。由此可知,中国钢铁行业想要更加强大且拥有话语权,就不得不依赖知识产权这个“隐形利器”。而西方国家的跨国公司正是握住了“利器之柄”才提高了其竞争力,实现国际化经营的战略目标。由此在全球化背景下,知识产权作为非关税壁垒的主要形式之一,不仅是企业在国际上竞争的一个制高点,更在企业开拓、保护市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拥有强大的专利对于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一个企业的知识产权数量以及质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关键因素。

钢铁企业知识产权面临之困局

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迅猛发展,钢产量已占全球总产量的30%。然而,国内钢铁企业某些高端产品还不具核心技术,导致每年大约进口3000万吨的高端钢铁产品。这说明了我国虽是全球钢铁行业的产量大国,却非技术强国,我国钢铁企业想要扭转现状、增强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做好科技战略规划、增强行业核心技术、加大对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随着世界步入经济全球化时代,我国钢铁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来说如下:

第一,我国钢铁企业专利技术研发和保护力度远远不足。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且现有的专利技术中,发明专利偏少,实用新型专利居多,技术含量有待提高。重大专利技术缺少外围专利,使技术含量较高的专利没有得到最大范围的保护。截至2017年12月,我们通过中外专利数据库服务平台对国内钢铁企业在中国公开的专利情况做了统计,从宝武集团、邯郸钢铁和济南钢铁的专利申请总量的对比分析中,宝武集团的专利申请总量居三家钢铁企业之首,近6000件,其中发明专利1260件。其申请量明显高于294件的邯郸钢铁和266件的济南钢铁。数据看似庞大,但发明专利数量偏少,不利于企业稳健发展。不仅如此,通过统计还发现,虽是国内公开专利量最多的10家钢铁企业,但是他们的年专利量的总和却仍少于新日铁或浦项仅1家企业年专利量。

第二,缺少原创性发明专利。近年来,我国钢铁企业在一些前沿技术方面获得了重大突破,如“低碳铁素体/珠光体钢的超细晶强韧化与控制技术”、“钒氮合金产品的开发”,“中薄板坯连铸连轧带钢生产工艺”等,但与国外先进的钢铁企业相比,原创性专利技术及核心技术仍然较少,如非高炉炼铁、高强度轻型汽车用钢、高性能取向电工钢及其涂层技术等,这种现状降低了我国钢铁行业现行的专利技术竞争力。

第三,国内钢铁企业专利技术走出国门不多,国际竞争意识还有待加强。面对跨国集团在我国申请专利的“跑马圈地”情况,中国企业虽然也在积极争抢地盘,但是专利的地域性致使企业没有能够及时获得中国发明专利。另外,从我国钢铁企业已公开的专利看,只有少数企业实施了专利规划和布局,大部分企业仍然缺少策划。重大专利技术缺少外围专利,使技术含量较高的专利没有得到最大范围的保护。

第四,知识产权保护激励政策的力度不够。激励政策的不足导致了“重成果、重鉴定、重评奖、轻专利”的思想,严重阻碍了申请专利的脚步。科技成果概念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国际上没有通用性,且不能纳入国际化的知识产权领域。这种成果一旦在市场上出现,各家企业就一哄而上,多家仿制,此科技成果虽然造福了国内市场,实质上不但是损害了企业利益而且打击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而当有关科研人员流动,成果也将随之流动,这也给投资研发的企业造成了损失。

加强国内钢铁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提高国际竞争力

目前,我国钢铁行业的一些技术领域已被国外企业专利所覆盖,形势严峻,这暴露了我国钢铁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知识产权战略运用上存在的问题。如何做好知识产权工作,保护好本企业的知识产权,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

首先,建立科学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健全的知识产权管理职能、有效的运作方式是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我们不仅要把维护知识产权战略与企业总体战略一同设计勾画,而且要按照“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市场化”的思路,最大限度地应用和发挥知识产权战略的突出作用。可以设立专门机构,围绕产业升级和提升竞争力,加强基本专利战略研究、围网战略研究、交叉许可战略研究、引进专利战略研究等,并且把战略制度化。同时,要在品牌的质量上下功夫,而不是片面追求专利拥有数量,要以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争创更多驰名中外的自有品牌,并以此使企业无形资产增值。

其次,制定和实施切合钢铁企业发展的知识产权发展战略。一是将知识产权工作纳入公司经营管理之中,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工作体制和机制,持续优化业务流程,强化知识产权工作在技术创新中的创造、运用、管理,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二是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实施全过程管理。在创造源头上做好立项、查新、研发记录及知识产权归属管理。在产业化环节上做好行业知识产权动态的跟踪,及时反馈技术发展信息,参与行业及国家标准制定,形成企业知识产权资源优势。销售环节上应加强市场监测,避免侵权或被侵权。三是适时开展知识产权的商业化运作,包括专利质押融资、专利转让、专利实施许可、对外技术合作等活动中涉及知识产权的运营管理,以实现知识产权价值,扩大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充分发挥专利技术的商业价值。

再次,组建钢铁行业专利战略联盟。我国国有企业应在某些重要领域或原创技术领域建立专利联盟,这能够增强共同抵御和进攻国外知识产权壁垒的能力,这也是一些西方国家的常用做法:一是以企业自有技术力量为主,联合研究设计院所、大专院校组建专利战略联盟,或与其他钢企合作,共同研发和应对国际知识产权大战。二是由钢铁工业协会、中国专利保护协会、冶金知识产权研究会等组织与钢铁企业一起组建行业联盟,充分发挥钢铁行业涵盖面广、与上下游相关企业关系密切的优势,共同关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动向,形成追踪锁定、目标明确、调研分析的良性互动机制。三是创建行业专利信息平台,形成信息充分、交易活跃、秩序良好的知识产权交易体系,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开展知识产权运营,为公司获取新的经济利益。

最后,钢铁企业要强化知识产权工作绩效管理。一是建立以研究新产品、新工艺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励机制,将专利的取得与项目立项、效益奖励以及职称评定挂钩,提高研发人员的积极性。二是为防止人员流动造成商业秘密泄露,建议用长期化劳动契约的方式,保证关键岗位人员由于收益长期化的预期而坚守在岗位上。三是及时发布重点领域知识产权发展态势报告,对可能发生的知识产权纠纷,提早制订预案,妥善应对,控制和减轻损害。四是加大对知识产权培训、宣传的力度。对个人的知识产物创造者在进行知识产权的认证与授权时,进行相应的法律保护宣传知识,使其在出现侵权情况时对应该采取的措施有全面的了解,在根本上降低知识产权侵权事件的发生几率。

知识产权国际化布局之路

我国钢铁行业正在逐步加大国际化的步伐,正在努力尝试用自主研发,而有知识产权保护的首发产品或先进技术的企业则该占领国际市场和进行海外投资。因此必须提前进行海外知识产权布局,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根据冶金行业的特点,近年来产业发展的变化,笔者对钢铁企业知识产权国际化布局的管理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发挥本企业战略发展规划、技术创新规划的导向作用。将知识产权海外布局作为技术创新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对未来创新规划系统性、长期性、根本性的思考,并将规划创新的国际首发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及时进行海外布局。

第二,加大前沿技术、突破性技术的研发投入。不断提升公司技术创新能力,以形成具有行业独有、领先的自主创新产品和技术。强化公司研发项目立项前的检索,通过查新了解、借鉴已有技术,完善研发技术方案,提高研发成果的创新水平,提升知识产权的质量。

第三,与国际化经营联动。企业海外发展管理部门应与海外销售等部门与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信息互通,关注竞争动向,以便专利研发部门和知识产权管理部门能够有目的地进行新产品和相关新技术的海外专利申请和布局,也让海外发展管理部门和海外销售部门及时了解本企业有哪些技术或产品在哪些国家适合进行专利布局。

第四,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情报工作联动。加强与本单位情报部门或社会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的协同,定期对本企业主要国际竞争对手的布局情况、特别是在中国申请的专利的外企,进行具体技术内容、专业分类及发展趋势的专项分析。

总之,知识产权作为保护和促进技术创新和现代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必须引起传统钢铁企业的重视,并积极应用知识产权。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知识产权是“必争之地”。谁掌握着更多、更前沿、更高端的知识产权,谁就将赢得更多的话语权,在竞争中占得先机。我国应当结合自身实际,构建攻守兼备的知识产权风险防范体系,破解知识产权壁垒,规避知识产权风险,这将对国内大型钢铁企业未来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也对我国钢铁行业的国际发展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