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攻坚的毕节试验

来源:中国矿业报 发布时间:2014-12-15

初冬微寒,略有萧瑟之感,但骄阳普照,金黄色的阳光使得整个城市和山峦跳跃着生命的动感和激情。这里是贵州省毕节市,一个曾被冠以贫穷帽子的小城,也是一个被国土资源部、国务院扶贫办等有关部委关心和支持的地方。

12月3日到5日,记者跟随国土资源部召集的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调研队伍来到贵州省毕节市,亲身感受了毕节试验区成立26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

毕节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乌蒙山腹地,为川、滇、黔三省之锁钥,长江珠江上游之屏障,东靠贵阳市、遵义市,南连安顺市、六盘水市,西邻云南省昭通市、曲靖市,北接四川省泸州市,是乌江、北盘江、赤水河的发源地。

这个隶属贵州、毗邻川滇的小城,被群山环抱、绿水环绕,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更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但山川连绵、河谷深切给它带来的除了秀丽的风景外,还有叫人绝望的贫穷。在以农耕为主要劳作方式的过去,它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成为作物种植的阻碍,生态环境的恶化、人口的迅速膨胀以及经济的严重贫困使它成为了联合国有关机构口中“最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之一”。它就像是一块未被发掘的宝石,被包裹在了贫困荒凉的外衣里面。

所幸中央和各部委开始下大力气挖掘这块宝藏。近几年,国土资源部作为乌蒙山片区联系部门,在履行“调查研究、联系沟通、督促指导”职责的同时,还发挥部门优势,陆续为毕节试验区量身定制了国土资源差别化政策及《关于支持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若干意见》,持续加大对乌蒙山片区的支持力度。

由此,毕节市迎来了高速发展的春天。

村民住进了小洋房

一排排整齐的小洋楼、红白相间的温暖色调、整洁干净的小区路面、几步一盏的节能路灯、满脸幸福的居民,这是记者迈入百里杜鹃鹏城生态移民安置点所看到的。

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位于毕节地区中部,总面积大约125.8平方千米,以天然的杜鹃花海而得名,曾有过“杜鹃花似海,穹山留异香”的美誉。2012年以来,该安置点共涉及553户2483人,现已完成移民住房建设553栋15.5万平方米,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5亿元。

“以前,我们住的都是低矮的木板房、石板房,没想到有一天还能住进大‘别墅’。”居民对于现在的居住环境大为称赞,“这里住着舒服多了,水、电、路、学校、卫生院、住房、畜圈真是一应俱全,再也不用为了吃水、走路、孩子上学等发愁了。”

除了这些基础设施以外,这里还汇集了旅馆、餐馆、酒吧、KTV、旅游产品、农副产品等服务项目。同时,为了吸引更多游客来百里杜鹃观光旅游、避暑度假,百里杜鹃鹏程管理区格佐新村举办了彝族火把节、苗族跳花坡、斗牛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动。

“这里现在是5A级旅游景区了,来旅游的人不少,我开个小餐馆真不少挣钱,拿个县长的工作跟我换我也不干。”当地一家餐馆的老板与记者聊天过程中打趣道。将扶贫生态移民与旅游产业发展结合在一起,毕节市可真是懂得审时度势、推陈出新。因为部分移民曾居住在重点保护区内,将他们搬迁出来,安置在景区周边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楼房里,既为移民搬迁后从事餐饮、住宿、商贸等旅游服务业的人们提供了保障,又保护了景区的生态环境,可谓一举两得的妙法。

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村民中很大一部分曾居住在环境恶劣的环境中,无水、无电、无网等且不说,还存在着很多的安全隐患:一到汛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在国土资源部的大力支持下,毕节市进行了大力度的土地建设改造和搬迁工程。据当地相关负责人介绍,毕节2011年从国土资源部获批建设用地5宗,总面积2588公顷;2012年,又追加试验区职业教育基地建设用地指标600公顷。2013年,国土资源部给予试验区乌蒙山片区扶贫专项新增建设用地指标140公顷。

说到这里,大家兴奋了起来。原来,在国土资源部给贵州追加的2000公顷用地指标中,安排了540公顷用于支持毕节试验区职业教育基地建设,这给当地人的教育带了极大的福利。在双山新区职教城发展规划中,有8所大中专学校入驻教育基地,其中包括毕节市卫生学校、毕节市财贸学校、毕节市工业学校、毕节职业技术学校、毕节幼儿师范学校、毕节体育学校,形成了文理兼顾,服务业、建筑业、制造业文教卫体并重的专业布局。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连户路已成为了历史,当地村民真正实现了“走路不湿鞋、烧火不用柴、家家用上卫生厕”的愿望。记者看到,村民们在闲暇之余聚集在一起,唱起歌,跳起舞,享受着快乐的新生活。

山上建起了产业园

当地有关部门介绍说,近两年来,国土资源部和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加大了毕节试验区的支持力度。为保障国土资源差别化政策的有效落实,国土资源部多次下派干部到毕节试验区学习锻炼,其中不乏厅级优秀领导;同时还从毕节市国土资源局选派年轻干部到国土资源部挂职锻炼,形成了国土资源部与毕节试验区双向挂职学习锻炼的机制,这对毕节市开辟出大方县工业产业新天地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大方县食品药品产业园区位于毕节试验区中部,规划面积50.84平方千米,横跨大方县小屯乡、顺德办事处、东关乡、安乐乡、竹园乡、核桃乡,东抵顺德办事处,南接小屯乡石墙村,西至东关乡岩下村,北邻核桃乡半冲村和安乐乡偏坡村。

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大方县食品药品产业园堪称典范。它打破常规,按照 “因地制宜、节约集约、生态优先、保建并重”的原则和“布局集中、项目集聚、用地集约、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在用地上坚持选择占耕少、占林少、拆迁少和无基本农田的“三少一无”区域,完成了产城互动规划。其次,该产业园采取削峰填谷的方式,依山就势造“梯田”。

大方县食品药品产业园地处山地丘陵地带,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可集中连片开发的土地有限,施工条件极其恶劣。面对艰难的建设施工条件,园区建设者充分发挥“愚公移山”的精神,开山劈石,削峰填谷,依山就势向山要地,在山区创造性地建设了“梯田工业”,有效地解决了实施工业化和城镇化“地从哪里来、耕地怎么保”的难题。另外,该园区在招商选商方面,注重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避免引进占用资源高、能耗高、污染高的“三高”项目。

目前,该园区以药品、食品产业为主导,以建设贵州省重要产业基地、中国中西部重要绿色食品基地为目标,引进企业35家,其中20家已建成投产,引资54.9亿元,年产值达110亿元,创造利税15亿元左右,解决了8000人的就业问题。

七星关引进了高科技

走进七星关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记者被架子上结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南瓜吸引了。这一个个别致可爱的南瓜原产自美洲墨西哥一带,是农业示范园引入的新品种——“玩具南瓜”。在七星关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像“玩具南瓜”一样叫人瞠目结舌的蔬菜品种还有很多,比如像宝葫芦、铃铛一样的小冬瓜,以及印着字的大砍瓜等。

产业园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七星关区与大方县及金沙县是首批国家级试点县,3县区共获得试点规模指标990公顷。七星关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作为经科技部批准的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集蔬菜种植、种苗繁育、技术培训、实验示范和销售于一体,规划面积13平方千米,总投资7.8亿元。园区突出了产业链扶贫、农业科研集成示范、农业成果推广、教育培训、休闲养生服务五大功能,是集观光、旅游、特色种养为一体的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

国土资源部在产业园的建设过程中,发挥了很好的引导作用。据了解,七星关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创新推行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制度,全面完成了朱昌镇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颁证,完成了农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颁证7852宗,为园区集体土地产权流转和规模化经营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此外,他们还创新了耕地资源剥离利用方式和资金投入保障机制以及利益联结机制。

七星关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自投产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现已建设智能温室大棚1万平方米、连栋温室大棚327个共244972平方米,种植蔬菜0.68万亩;建设养殖场5个,圈舍36栋共102240平方米,养猪1.2万头、蛋鸡42.97万羽。目前,园区从业人员有9223人,产业辐射带动扶贫对象2360人,已有贵州星丰公司等10家企业入驻园区,培养了兴泰达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等11家农业合作社,辐射带动七星关区10余个乡镇种植蔬菜2万亩,并在全市各县(区)示范带动发展设施蔬菜。2013年,园区销售收入达到1.665亿元、销售利润5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250元。随着园区入驻企业的正式投产,2014年上半年已实现产值1.52亿元、销售利润3500万元。

贫瘠地挖出了大宝藏

如今,地质公园对于大家来说,已经不再是个陌生的词汇,但能像织金洞这样赫赫有名的还真是凤毛麟角。

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于2004年由国土资源部批准建立,2006年建成开园。公园由一个片区和一个独立景区组成,总面积307平方千米。一个片区含织金洞中心景区、东风湖峡谷景区、一线三槽景区、碧云湖景区,独立景区为织金古城区。织金洞以沉积岩为主,地面岩溶较为发育,包括溶沟、溶槽和石灰岩峰群、溶洞、伏流等岩溶地貌,景观共200余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织金洞以其丰富的岩溶地质现象记录了贵州高原200 多万年来的沧桑巨变,是我国西南高原峡谷区岩溶地貌形成及发展演化的典型代表。

2013年以来,为挖掘毕节当地的“宝藏”,国土资源部大力帮助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使原本种不了庄稼的废弃地变成了发展旅游业的大宝藏。

除此之外,在国土资源部的支持下,中央投入4.25亿元资金用于织金县织河煤矿片区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工程,解决了长期采矿对地下水及耕地等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原本门口是块塌陷的荒漠,现在也有了绿色的植被覆盖,并且地灾隐患也少了。这块最不适宜居住的‘渣滓洞’改头换面变成了‘乐园’。”谈到矿区情况,当地居民很是兴奋。

“别看过去一穷二白,我们这里资源丰富,都是未开发的好东西。”随行的当地工作人员对记者说。的确,毕节市矿产资源丰富,只是目前看来,存在着勘查程度低、加工层次低等问题。为了克服这些问题,中国地质调查局去年投入了4520万元,在毕节加强地质勘查工作,为毕节摸清了资源家底,为实施缺水地区抗旱打井工程做出了重要贡献。今年,贵州省地勘基金投入7100万元,找水打井284口。

“两年多来,国土资源部对乌蒙山片区的各类投入已近50亿元,每年为乌蒙山38个县每县单独追加300亩用地指标。在土地规划、用地指标、土地整治、地质勘查以及地灾防治方面,国土资源部都给予了许多真金白银的支持。”看到扶贫工作取得的成就,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如是肯定了国土资源部在扶贫攻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路调研走下来,记者领略到了毕节市借扶贫攻坚之东风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着实被它蒸蒸日上的发展劲头所感动。正如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部际联系会议上所讲:“扶贫攻坚结硕果,共建小康尽开颜。” □

百里杜鹃将扶贫生态移民工程与城镇建设紧密相结合,打造省级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示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