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中联水泥有限公司在绿色革命中成就兴企梦想

来源:中国矿业报 发布时间:2015-02-12

一月的徐州温度已近零下,群山环绕的大蒋门矿山寒风凛冽,而矿山脚下错落有致的一个个厂房及穿梭不停的运矿设备所发出的“轰隆”声,昭示着一个巨大的矿山企业正在紧张地运作着。这里便是徐州中联水泥有限公司所在地。

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成立于2006年的徐州中联,从其建矿投产的第一天起,就将绿色矿业的理念与实践贯穿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全过程。其先后被工信部列为首批“国家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创建试点企业,荣获2013年度徐州市市长质量奖,并获得第三批“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称号,成为徐州贾汪区第一家获此殊荣的矿山企业。

截至12月底,徐州中联现有资产35.77亿元,实现净利润约13亿元,拥有两条日产万吨的熟料生产线,产能为熟料700万吨、水泥200万吨。该公司投入绿化资金达3000多万元,投入矿山绿化费用1000多万元。值得一提的是,在市场形势不利和投巨资建设绿色矿山的情况下,徐州中联不仅没有裁员减薪,反而不断提高职工收入,近4年来保持了年均10%的增长率。

建设绿色矿山

建设绿色矿山、发展绿色矿业的理念从2007年“中国国际矿业大会”正式提出,到绿色矿业公约等相关政策的出台,再到如今成为中国矿业界共同的行动纲领和发展目标。可以说,绿色矿山建设是发展美丽中国建设的基础,而矿山企业则是绿色矿山建设的主力军。而徐州中联正是众多出色的“绿色革命军”中的一支。经过近十年的磨砺,该公司一步步坚定了走绿色兴企的道路。

进入徐州中联的厂区,徐州中联副总经理刘越洲向中国矿业报记者介绍说,徐州中联在2006年接手徐州海螺(徐州中联的前身)的时候,整个矿区看起来光秃秃的,估计是“先生产后保护”的结果,同时资源枯竭的问题也一步步逼近。目前大蒋门水泥灰岩矿区日采量有两万吨,以现在的矿石消耗速度,矿区将在三年的时间内被开采殆尽。这几年徐州中联“生产保护两手抓”大力开展建设绿色矿山工作,光厂区环境治理的投资就花了将近1亿元,其中3千多万元投资在矿山覆绿方面,在山坡上种了近10种、9万多棵树,今后计划再补栽一些果树。记者顺着刘越洲指的方向望去,不远的山坡上已经覆盖了密密麻麻的树苗,像一张灰布正在被绿色染料浸渍,几年后山坡上会展现“三季花四季绿”的效果,颇有花园工厂的气质。

建设国家级绿色矿山成本不菲,对于民营企业来说,这笔钱花的到底值不值?面对记者的疑问,刘越洲态度坚决地说:“中央企业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我们有责任将大蒋门矿山及整个水泥生产建设成为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的现代化生产线。虽然建设绿色矿山投入巨大,但目前我们企业的经济指标非常好,就全国来说,万吨线里面我们经济指标是最好的,所以说我们的产品成本相对偏低,在同价位的产品里竞争力还是比较强的,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为使绿化工作步入正轨,徐州中联专门成立了绿色矿山创建小组和推进办公室,建立了推进机制,明确了职责和工作程序,实施动态管理,制定奖惩分明的考核办法,建立“目标明确,责任落实,强化考核,奖惩分明”的责任制体系,强力推进创建工作的有效实施。刘越洲满怀激情地向记者讲述着公司在绿色矿山规划方面的远大目标:为能实现这个目标,企业大力优化产业链条,在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加强生态绿化和生态复垦工作, 有效保障了矿区的生态平衡,逐步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在节能减排方面,努力做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采取有利措施控制矿山废石、废水及废气污染废物的排放,于此同时也提高废弃资源重复利用率,不断践行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保证矿区绿化率,维护良好的周边生态环境。

“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是徐州中联的发展理念,从加强与矿区周边居民的协调沟通、建立良好的企地磋商机制,到努力寻求双方共赢的项目合作模式,构建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协调的矿山发展模式,都严格按照绿色矿山建设要求,不断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实际,科学合理的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各项工作稳步实施。

打造绿色企业

按照绿化规划设计方案,近年来,徐州中联投入绿化资金达3000多万元,投入矿山绿化费用1000多万元。大范围对山坡地覆土,进行土壤改造,兼顾植草、种树的合理性,高低种植的层次性和不同季节的景观性,因地制宜,修建了降噪隔离带,见缝插针的扩大绿化生产场地间隙和道路两侧的闲置面积等,提高绿化档次和效果。目前,已种植马尾松,侧柏、银杏等各类树木9万多株,此外,该公司还通过植物吸收、吸附废气和粉尘,发挥绿地生态功能,美化企业环境,实现生产与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徐州中联还在技术改进、资源综合利用以及节能减排等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首先是技术上的改进,我们引入了平台式开采技术。”刘越洲告诉中国矿业报记者:“大蒋门矿山为山坡露天矿,标高135米,矿山按15米台阶高度实行自上而下的平台式开采,坡度小于5度,预留边坡不存在任何地质隐患。”

石灰石是水泥生产的主要原料,徐州中联所在的矿山矿石品位低,含矿层中夹有高镁、高碱、低钙的夹层,矿段各部位品质差异较大,按照工业指标应被剔除出矿层,如只选取优质矿石,采用“采富弃贫”方式,可有效降低成本、控制质量,但必然会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通过多个工作面分层开采、加密取样,该公司合理选用、科学搭配,在稳定质量的前提下,努力做到矿山开采‘三量平衡’,加大矿石成分的检验密度,全面细致地掌握矿石品位,将高品位矿石与低品位矿石搭配使用,实现回采率100%。

“我们还投入1亿多元,建设了5座大型原燃材料堆棚,从源头上防止粉尘无组织排放。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实现了废水的零排放,现在生产用水全部为循环使用,生活污水经处理后用于浇花和洒水降尘。”刘越洲兴致勃勃地向中国矿业报记者介绍。在节能减排方面,徐州中联确实很有心得,该公司使用先进装备和生产工艺加强粉尘收集,减少排放,而且还配备了两台洒水车,对采矿广场和运输道路洒水降尘,减少粉尘污染,保持矿区干净整洁,确保车辆安全行驶;在矿石运输、粉碎和均化过程中,所有粉尘排放点都设立了袋式除尘器。

“为实现绿色矿山、生态矿业,我们近几年真是多管齐下,尽其所能地考虑到方方面面,动用了大量资金和人力。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在这些方面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记者看得出,刘越洲说这番话的时候,内心是欣喜的。

完成绿色使命

绿色矿山建设是一项内涵丰富的系统工程,不仅仅考量了矿山企业的技术、资金等“硬实力”,对企业的“软实力”也是一个检验。徐州中联以“善用资源、服务发展”为企业使命,注重资源的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努力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树立了践行科学发展观的企业形象,企业和产品在地方具有较强的知名度,成为水泥行业的标杆,对促进地方水泥行业的转型升级具有明显的示范作用。

“绿色矿山不仅仅是所谓的“绿色”问题,还要讲究资源的综合利用。我们力争做到多平台的搭配和技术上不断地调整优化。下一步我们还要做地质环境的整治,覆土绿化,栽些树木灌木。”站在矿山顶,刘越洲一边比划一边对记者说。

除了充当环境的“绿色使者”外,徐州中联还为当地居民带了600多个直接就业岗位和大量的间接就业岗位,8年多来上缴税收11亿多元,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被评为“脱贫致富攻坚先进单位”。此外,该公司还主动为地方发展作贡献,帮助矿山附近的村庄进行新农村改造,与相对落后的村庄建立对口帮扶关系,支持教育、交通等基础建设。积极参加慈善事业,发起多次公益捐助,数额达20万元。“央企要承担社会责任,必须主动为军民作贡献。严格来说,不在我们矿区范围的环境治理,并不是我们的责任。但我们每年都掏钱把矿山周围的地租下来,种树,改善环境。” 刘越洲告诉记者。

资源枯竭是目前矿山普遍面临的问题,靠山吃山的矿城危机四伏,徐州中联也不例外。“就目前一天两万吨的石头消耗量,大蒋门矿山的露天部分也就剩几年的开采量,我们也在计划扩大开采范围,深入到地下。我们的资源真是很有限,所以必须竭尽所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刘越洲忧心忡忡地说。

徐州中联想尽千方百计,投入资金搞科研,又通过科技提高资源利用率,不仅给百姓一个绿色的家园,而且也给自己未来的发展争得一分生机。□

大蒋门矿平台式开采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