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弃地上崛起新希望

——河南省永城市“变废为宝”发展地质旅游纪实

来源:中国矿业报 发布时间:2015-12-28

这是一座新兴的正处于成长期的资源城市。

作为全国六大无烟煤基地之一,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永煤公司和河南神火集团两大中国500强企业坐落于此;9对采选一体化的大中型现代化矿井连续多年实现原煤产量2000多万吨,矿业总产值超过200亿元。

更重要的是,永城市以煤炭生产为依托,不断拉长煤-电-铝-铝精深加工、煤-煤化工-精细化工、煤-电-新型建材三大产业链,做大做强“黑色经济”,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为城市建设及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凭借丰富的煤炭资源储备和开发利用优势,永城市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从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的财政穷县一跃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辐射力的经济强市。2014年,该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12.3亿元、财政总收入67.67亿元,经济实力居河南省县(市)第3位、省直管县(市)第2位,连续7年跻身我国县域经济与县域基本竞争力百强行列。

这是一座正在以地质旅游来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新兴旅游城市。

废弃的采石场摇身一变成了省级地质公园,与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融合在一起,成为了豫东地区颇具影响力的普及山水景观由来和地球科学知识的基地——芒砀山地质遗迹。而长期积水的采煤塌陷区也变成了碧波荡漾的日月湖,并晋升为了省级矿山公园。

“通过因势利导、‘变废为宝’,在采矿废弃地上开发地质旅游产业这种带动作用强、产业关联度大、波及效应明显的综合性产业,开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新格局,无疑是一条绿色、生态、便捷的发展之路。”作为永城市地质旅游的具体组织者和操刀手,该市地质矿产局、国土资源局局长蒋清伟深有体会地说。

废弃矿坑成“宝地”

芒砀群山地处永城市最北部的芒山镇和条河乡境内,为剥蚀残丘地貌,共有大小山丘20余座。 大地构造位置处于华北地台南部次级构造鲁西台隆永城褶断束内,经中元古代以来的漫长地质历史演化,通过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构造运动,形成了芒砀群山类型多样的岩层剖面、构造形态和地貌景观等地质遗迹。

“芒砀群山各类地质遗迹的形成条件和过程均不相同,原生地质遗迹景观的典型性、稀有性和可观性独树一帜,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为豫东独有,河南少见。”该市地质矿产局副局长刘懿德介绍说,以典型地质剖面和构造剥蚀残丘地貌为主要特征,可观察到的古老岩层记录着古生代以来的地质演化史以及中生代至新生代以来的地貌变迁。花岗岩地貌、碳酸盐地貌形成的剥蚀残丘在平原地貌的衬托下更显巍峨,遥望最北部的鱼山,仿佛看到一位安然侧躺的“睡美人”,十分妖娆壮观。还有经风化、重力作用形成的夫子崖、钓鱼台、鱼山风摆石、神龟探海等奇石景观,可谓鬼斧神工。

然而,过度无序的矿业开发曾让这块“风水宝地”满目疮痍、伤痕累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星罗棋布的采石场使芒砀群山成了豫东地区惟一的建筑石料和水泥灰岩供应基地,而无计划的大规模开山采石则使山体植被及地形地貌遭到严重破坏,有的成为了半山半塘。半山则石壁直立、危岩欲坠,半塘则形成积水,最深达10米,有的则几乎被夷为平地。

“虽然这些历史开采痕迹破坏了原有地貌形态,但同时也将壮观的地层剖面直观地展示出来,典型矿床及采矿遗迹景观已经成为周边科研院校和矿山从业者教学实习的生动教科书。”蒋清伟说。

尤为一提的是,芒砀群山不仅有丰富而独特的地质遗迹,而且具备厚重的历史文化沉淀,名胜古迹众多,仅芒砀山周边不足1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就分布有孔子避雨处、陈胜墓、刘邦斩蛇碑、西汉梁国王陵墓群等29处。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创建汉室的纪念碑,夜间光照碑体,刘邦、吕后影像跃然可见,堪称天下奇观。而西汉梁国王陵墓群是我国乃至世界罕见的大型石室墓群,规模最大的梁孝王王后陵是北京十三陵定陵规模的两倍多,墓藏“四神壁画”早于敦煌壁画630年,出土的金缕玉衣做工精细,享誉海内外。

独特的地质遗迹景观、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广阔的旅游发展前景,使芒砀群山在区域上具备了较高的科学价值、普及教育价值和美学观赏价值,为建设地质公园提供了条件。2010年1月,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正式批准认定永城市芒砀山具有建设省级地质公园的资格。

一座以典型地质剖面和构造剥蚀残丘为主,人文与生态为辅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开始崛起。

芒砀山地质公园总规划面积约50平方千米,由芒砀山和鱼山两个园区,及保安山、僖山、芒砀山、夫子山、鱼山五个景区组成。为将其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地质公园,永城市坚持“在保护中开发,以开发促保护”的原则,按照“保护地质遗迹、普及地学知识、促进社会发展”的宗旨,高起点规划,高规格建设,高标准管理。目前,该市在芒砀山地质公园主景区——保安山景区修建完成了地质博物馆、地质广场、地质科普文化长廊、寒武湖、寒武生态园,地质主题碑等;完成了博物馆布展工程、地质遗迹保护工程,制作安装了导识牌、保护牌和解说牌,累计投入资金1亿余元。

“在主景区主游线的景观设计上,我们根据景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寒武系这一特点,突出寒武纪地质科普的主线,结合景区内的采场、水泥窑、蓄水采坑、采矿平台、采矿形成的峡谷等地质遗迹,策划设计了‘五段六门’”。刘懿德介绍说,整个设计创意充分体现了寒武纪的地质特征以及这一时期的矿产资源特征,与景区内梁孝王墓的石室文化有机结合为一个整体。

而建于采矿废渣堆上的芒砀山地质博物馆则充分体现了汉文化特色,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布展面积3000平方米,分为序厅、多功能厅、神秘芒砀厅、远古海洋厅、资源环境厅、魅力永城厅等6个展厅,馆藏矿石、矿物标本达300余件,并安装了近百部高新设备。

2014年4月25日,芒砀山省级地质公园正式揭碑开园,面向公众开放。目前,公园运营状况良好,已累计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独特的山水地貌和人文景观赢得了广大游客的一致好评。

“芒砀山地质公园的建设不仅治理了荒山和坑塘,改善了生态环境,保护了地质遗迹,而且以地质旅游活跃了地方经济,提高了公民素质,普及了科普知识,促进了文化交流,使地质公园成为了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蒋清伟说。

采煤塌陷区换新颜

该市地质矿产局的另一大手笔是整治采煤塌陷区,建设日月湖省级矿山公园。

“该公园位于永城东城区、西城区和产业集聚区三者之间,是一座以展示采煤塌陷区地质环境治理为主,融合湿地水体景观,兼顾城市建设发展和旅游服务的综合性矿山公园。”蒋清伟介绍说。

据了解,该公园所在位置原为永煤集团城郊煤矿的采煤塌陷区,是永城市众多采煤塌陷区中塌陷速度最快、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最大的一个,塌陷面积达20平方千米,平均塌陷深度达2.5~3.5米,局部达4米以上,塌陷区内常年积水,房屋和农田都浸泡在水中,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受损严重,原有地形地貌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形成了典型的平原矿区采矿遗迹。

为改善塌陷区生态环境,给群众提供一个安全、优美、宜居的生产生活场所,永城市委、市政府以全市采煤塌陷区综合治理工作为抓手,以“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建则建、宜景则景”为原则,探索出“传统治理”+“景观治理”的综合治理模式,利用这片采煤塌陷区形成的自然水体进行“挖深垫浅“、”挖湖堆山“,合理组织挖方和填方工程,营造出了形态自由、分布有序的山水空间格局,即日月湖景观。

“日月湖景观辐射面积达24平方千米,包括6平方千米的水面、6平方千米的绿地、6平方千米的城市建设用地和6平方千米的生态农业用地。”刘懿德介绍说,在景观设计上突出永城特色,按照“大自然、大环境、大气候、大气魄”的总体思路,突出“日耀鑫穗、月映乌金、日月合璧、绿满汉源”的理念,是一个集生态休闲旅游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生态长廊,既还原了自然地质生态功能,又构建了城市居民休闲场所。

更重要的是,区内矿业遗迹丰富,包括矿产地质遗迹、矿业生产生活遗迹、矿业制品遗迹、矿山社会活动遗迹和矿业开发文献史籍等。其中,永城煤田、日月湖等4处属珍稀级矿业遗迹,城郊煤矿、大营塌陷区等19处属重要级矿山遗迹。

“这里是挖掘矿业文化底蕴、保护矿业遗迹资源、宣传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成果的绝佳场所,为日月湖省级矿山公园的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谈起建设公园的初衷,蒋清伟说。

2012年,永城市以芒砀山地质公园的建设为借鉴,编制了《永城市日月湖省级矿山公园总体规划》,规划公园面积18.19平方千米,融合矿业遗迹景观、植物生态景观和水体景观,形成“一轴、一带、多节点”的景观布局,功能分区包括矿业遗迹保护区、门区、矿业广场区、博物馆区、游览区、特色景观区、游乐区等12个。2015年2月9日,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授予了永城市日月湖省级矿山公园的建设资格。目前,永城市正紧锣密鼓地推进矿山公园博物馆的设计与建设,以争取早日正式向公众开放。

“日月湖矿山公园的建设与发展,是矿业生命周期的延续,将进一步推进永城市矿业遗迹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并将极大地提高日月湖景观区的科学内涵,充分发挥其巨大的旅游价值和社会效应,成为永城市旅游产业新的起飞点。”蒋清伟表示。

以地质旅游促结构转型

如何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即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每个资源型城市必须解决的课题。毫无疑问,在采矿废弃地上开发地质旅游产业,是一条绿色、生态、便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而处于成长期的永城市未雨绸缪,以芒砀山地质公园和日月湖矿山公园建设为依托,因势利导、变废为宝,将过去认为没有开发价值的荒山秃岭和制约城乡发展的采煤塌陷区治理成绿水青山,不仅切实改善和修复了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而且有效地变资源开发生态危机为产业结构发展机遇,发现和开拓了永城市的地质旅游资源,初步探索出了一套有效保护地质旅游资源、科学治理地质环境、合理开发地质旅游产品、做大做强地质文化产业的地质旅游发展新模式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永城市的地质旅游已经发展壮大为与汉文化旅游和红色旅游并驾齐驱的永城市“三大旅游支点“,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但是,对资源型城市尤其是出于衰退期的资源型城市来说,要成功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努力。而永城市的成功经验则给人以启示——政府主导是地质旅游发展的基础,科学技术支撑是地质旅游发展的关键。

合理开发利用是地质旅游发展的目标,持续资金投入是地质旅游发展的保障,旅游资源融合是地质旅游发展的方向。

据了解,近几年来,永城市委、市政府和河南省国土资源厅高度重视地质环境治理和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建设,在政策、技术、资金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永城市地质矿产局先后申报了中央、省财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17个,包括16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和1个地质遗迹保护项目,争取项目资金超过5亿元,用以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地质遗迹保护工作。永城市政府从返还该市的矿产资源补偿费中列出专项资金1亿元,用于芒砀山地质公园建设,确保了公园顺利揭碑开园。

为保障地质环境治理和地质旅游发展资金,该市还积极探索出“政府出资引导,优惠政策支持,吸引社会资金”的多渠道资金投入模式。截至目前,永城市已累计吸引各种投资近30亿元。

“经过多年的扎实推进,永城市旅游资源扩容增量,配套资源和服务设施日趋完善,芒砀山汉文化景区和陈官庄红色文化景区已成为旅游热点。而永城市的地质旅游仍处于起步阶段,品牌效应和辐射能力尚待进一步提高。”蒋清伟表示,永城市地质旅游发展应牢固占领“承接华东与中原、联动沿海与内地、呼应四省省会”的战略高地,紧紧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充分发挥地质旅游的渗透作用,深入挖掘地质、矿业、历史和红色等文化遗存,突出资源特色,夯实旅游要素,打造城市景观,丰富旅游载体,塑造和提升永城市地质旅游城市形象,打造地质精品旅,推动地质旅游事业成为永城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地质旅游事业的融合发展中博得一席之地,打造新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