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褪色的地质精神

——新时代“三光荣”精神大家谈(下)

来源:中国矿业报 发布时间:2019-01-15

开场白:本期焦点/众议版我们继续讨论新时代“三光荣”精神。

谈到“三光荣”精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在上一期中,四位嘉宾谈得很深刻,也很精彩,大家分别从家国情怀、历史演变以及身边发生的真实的感人故事等方面,与我们讨论了不同时期“三光荣”精神的具体体现。

这一期,我们邀请了七位嘉宾,他们中既有结缘地质几乎与“三光荣”精神“同龄”的地质工作者,也有伴随着地勘行业又一次大发展成长起来的中坚力量,更有加入地勘队伍几年、斗志昂扬的青年。因此,他们对于“三光荣”精神的理解也各有不同。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聆听几位嘉宾的观点。

主持人:很高兴与各位嘉宾继续讨论“三光荣”精神。请各位嘉宾结合自身的工作,谈一谈您对“三光荣”精神的理解。

张瑞利:我从事地质工作已有30多年,在这么多年的所见所闻中,我认为“三光荣”精神已融入地质行业“血肉”,且密不可分。因此,新时代我们依然需要坚守和弘扬“三光荣”精神,绝不言弃。

一个国家有信仰,这个国家才会强大;一个民族有精神,这个民族才会伟大;一个家庭有家训,这个家庭才会兴旺。而中国地质工作,则因“三光荣”精神而绽放。

夏可义:毛主席在党的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论述“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时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就是由这里头出来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发展出题目 改革做文章》一文中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良好的精神状态,能极大地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产生巨大的力量,从而克难制胜,成就事业。”

一个人需要一点精神,一个单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同样如此。“三光荣”精神,就是我们地质工作者的精神高地。

我觉得,我们今天讨论新时代同样需要“三光荣”精神,是指需要继续保持献身地质事业的理想信念,不畏限险、坚忍不拔的精神状态和励精图治、无私奉献、立志为国家找矿的道德情操。所以,我们要大力提倡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那种认为“三光荣”精神已经过时了的想法不仅是错误的,也是很有害的。

黄金兵在雪域高原开展磁法测量工作。

甘芬:“三光荣”精神是爷爷那个年代长期艰苦实践的产物,是爸爸那个年代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三光荣”精神反映了地矿人特有的精神风貌,凝结着时代精神的风采,为地质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因此“三光荣”精神丢不得。

主持人:新时代赋予“三光荣”精神新内涵。请问各位嘉宾,您认为新时代“三光荣”精神具体包括哪些新内涵?我们应该怎样践行新时代“三光荣”精神?

张瑞利:“三光荣”精神是地质行业的传统精神,地质工作者在新时代踏上新征程需要“三光荣”精神,在传承和弘扬“三光荣”精神的过程中砥砺前行。

一要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弘扬“三光荣”精神。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是地质工作者职业道德的“亮色”,只有将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之中,融入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中,动员广大地质工作者为国家现代化、中华民族复兴兢兢业业、奉献牺牲,才能弘扬光大“三光荣”精神,使“三光荣”精神更具感染力、更有生命力。

二要在保持“三光荣”精神精髓中拓展内涵外延。新时代的大背景与“三光荣”精神提出之时、大放光彩之际已有很大不同,全国地勘队伍所提供的地质服务千差万别,找矿立功已不是惟一的选项。地勘队伍为国家和地方提供了有力有效的地质服务(包括地质测绘和地理信息等),为国家和地方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三光荣”精神只有在“不变“(精髓不能变)中“改变”(赋予新内涵外延),才能在新时代提振地勘队伍的精气神。

三要在提升地质工作者获得感中保持艰苦奋斗的本色。随着地质事业的发展,地质工作者工作条件得到改善,但地勘行业是艰苦行业没有变,找矿的工作环境甚至比以往更加艰苦,例如地质灾害应急处置现场多在偏远地区等。作为行业主管部门,要关心、关爱地质工作者,尽可能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从而改善地质工作环境,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如今,艰苦奋斗已不同于以往,以艰苦奋斗为荣的要求必然要与时俱进。这也就倒逼着践行以艰苦奋斗为荣要从说教式艰苦奋斗教育,走向各种形式潜移默化式(甚至是寓教于乐式)的艰苦奋斗“体验”,引导广大地质工作者尤其是年轻的地质工作者保持艰苦奋斗本色。

近年来,福建省地矿局就新时代“三光荣”精神提炼出“奉献牺牲、责任担当、效能效率、先行创新”时代内涵,相信不少地勘单位都曾探索和提炼出符合自身发展的“三光荣”精神新内涵。“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不一定要设定统一的模式和要求,而应支持在存同求异中展现各自特色和魅力,让“三光荣”精神在新时代地质事业发展中更加璀璨。

陈爽: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地质事业的发展,以“三光荣”精神为核心的地质工作优良传统应该被赋予全新的时代价值和历史使命,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使其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增添时代新内涵。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不是时刻强调要为地质事业献身,而是对地质工作要有发自内心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以“艰苦奋斗为荣”,不是一味地强调地质工作者要“喝凉水、吃窝头”,而是强调地矿人要有耐得住寂寞,克服困难的精神;以“找矿立功为荣”,不是强调地矿人为国家做了多少贡献,而是强调在工作中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高度的使命感。

2016年1月,新疆富蕴县气温已降至零下30摄氏度。此时负责喀拉通克铜镍矿老矿山外围找矿项目施工的新疆地矿局第四地质大队407机台钻探施工人员正热火朝天地工作着。停钻间隙,记者为钻机全班人员拍摄了一张全家福。邹震 摄

刘海军:当年,地勘行业最重要的任务是保障资源,老一辈地矿人主要面对的是自然条件恶劣、装备落后、后勤补给困难等问题,工作主要场所是人迹罕至的崇山峻岭、戈壁荒漠,不仅要忍受寂寞,有的甚至还会献出生命。

属地化后,地质行业服务领域逐步扩大,逐步从山野走向城市,成为地热勘查、桩基施工领域的重要力量,地质工作者的使命除了寻矿探宝外,还要主动融入地方经济,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地质依据,为企业发展提供地质解决方案。特别是进入新时代,地质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场所也有所改变。

从纵向来看,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成果已惠及地勘行业,蒙古包变成了板房,设备仪器更新换代,房间有了空调和网络。但是从横向来看,地勘行业依然是最艰苦的行业之一。社会发展越快,对地质工作的要求也越高。特别是当前,在传统的矿产品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地质工作者将勘查重点转向了新型产业发展所需要的三稀元素。这是新课题,更是新挑战,既需要长时间攻关,又需要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可以说,在当前事业改革大背景下,转型发展是必由之路,这条路也是再次集结启航的创业之路。我相信,无论是过去、今天,还是将来,“三光荣”精神都将是冲锋号角,是一面精神战旗。

主持人:“三光荣”精神是地勘行业的“传家宝”。谈到“三光荣”精神,我们一定要谈一谈“传承”,请问各位嘉宾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好“三光荣”精神?

夏可义:对于老一辈地质工作者来说,过去在职业上是没有过多选择的,因此“三光荣”精神熔铸在他们的血液里。但是,对于80后、90后来说,他们有很多选择职业的机会,他们能够选择地质这个相对较艰苦的职业,说明他们已经做好了献身地质事业、为地质找矿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他们在老一辈地质工作者的带领下,积极开展野外地质工作,与老一辈地质工作者一道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忍受蚊虫叮咬,不叫一声苦喊一声累。我们从这一代年轻地质工作者身上已经看到了他们“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

甘芬:我是家里第三代从事地质工作的人。我的爷爷、爸爸都是地矿人,所以关于“传承”我的理解也更深刻。

首先,“三光荣”精神凝聚了爷爷这一代地矿人艰苦创业过程中的辛酸苦辣。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地质工作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开路先锋,要建设我们的国家就必须做好地质工作,地质工作集国之安危和发展于一身。爷爷这一代地矿人遵照领袖的教导和保国建功的忠诚和信念,白手起家,投身寻找矿产资源的工作中。他们远离喧嚣的城市,穿行于荒野山川,攀险峰,入沟渠,披风尘,染寒霜,逶迤峻岭中砥砺前行;他们克服了重重困难,不畏艰苦,住帐篷、啃窝头,与寂寥苍山为伍,与豺狼虎豹为伴;他们高唱着《勘探队之歌》,佩戴着地质“三光荣”精神的勋章,用“地质三宝”探寻矿产资源。可以说,“三光荣”精神是爷爷这一代地矿人一腔热血战天斗地的信仰。他们在失败中汲取经验,在经验中摸索道路,满怀着“为矿而生,为矿而喜,为矿而忧”的心愿,跟随改革开发的步伐,见证了地质事业的不断壮大。

爸爸这一代地矿人从爷爷那辈人手中接过地勘工作后,却因为找矿任务减少、技术单一、设备落后、观念守旧等因素的影响突然迷失了方向,地勘行业再次跌入了发展低谷。不认输的地矿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做起了时代的弄潮儿——不断总结经验,寻找突破,同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地质找矿的延伸产业,把制约经济发展的落后思想去除掉,进一步发扬“三光荣”精神。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和失败后,勘查技术水平和科技设备有了很大改善,地勘行业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地勘事业又进入稳定阶段。爸爸这一代地矿人又离开了家乡,早出晚归、风餐露宿、栉风沐雨,为了钟爱的地质事业,为了心中坚守的信念,为了祖国找寻丰富的宝藏……

如今,是我们这一代地矿人。“三光荣”精神赋予我们创新地勘事业、振兴地勘单位的使命。

2013年,我从父辈的手中接过接力棒,成为一名光荣的地矿人。21世纪,国家大力发展生态、环保、绿色经济,这给传统地勘行业带来阵痛的同时,也给地勘单位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会,也为地质工作发展转型引领了新方向。我们新一代地矿人必须解放思想,树立大地质发展观,主动对接国家政策,以地质为基础,大力发展水工环调查、旅游地质、城市地质、农业生态地质、地理信息测绘、地质灾害防治等延伸产业,瞄准“地质+”的发展趋势,展现新作为。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勘单位面临着人员流失的现象。工作2年~5年的年轻员工,正值培养技术骨干之际,却纷纷跳槽另谋发展。甚至有工作十几年的中坚力量,也因为各种原因离开单位或者停薪留职,这种现象导致地勘单位人才数量不足,年龄结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出现断层。

“三光荣”精神从爷爷那一代地质工作者开始便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随着爸爸这一代地矿人发展而不断磨砺,到我们这一代地质工作者的传承和拓展。这种精神丢不得,它见证了地勘行业长期艰苦奋斗的实践结晶和光荣传统,是地质文化的精神所在。有人说,“三光荣”精神是一团火,一团能够点燃地质工作者内心希望和感情的精神之火;更是一盏灯,无论是地质事业发展步入高峰还是坠入低谷,许多地质工作者都没有放弃理想和希望,而是执着坚守,孜孜不倦地投身于地质找矿工作中。

我的爷爷说:“我为地质工作献了青春,献子孙,这算不算光荣?”是的,老中青三代地矿人在不同年代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发扬着“三光荣”精神,为新时期地质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主持人:在我们身边有很多优秀又平凡的地质人,他们用最朴实的方式践行着“三光荣”精神,请几位嘉宾为我们分享一下您身边那些感人的故事。

夏可义:上世纪90年代,地勘行业陷入低谷期。以我们安徽省地矿局327地质队为例,那时职工工资都发不全,甚至连发不全的工资还要向后推延2个月发放。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有的职工找门路调走,有的职工被迫下岗外出打工,但大多数职工仍坚守岗位,在队领导的带领下,走向市场,求得生存,以保住地质人才、保住地质找矿家底。

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颁发,犹如暖风拂面,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地质工作第二个春天来了。坚守在岗位上的广大地质工作者重新抖擞精神,决心为新一轮的地质找矿工作做出贡献。那些被迫下岗、外出打工的地质队员在单位的一个电话、一声召唤下,立刻回归到原来的岗位,迎接新的地质找矿任务。这就是具有“三光荣”精神的广大地质工作者的可贵品质。

陈爽: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我今天想说我们单位3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一个是“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的老一辈地质工作者。山西物化院教授级高级地质工程师刘仁亮,1996年退休后仍致力于国家深部立体探测项目技术的研究与指导。2010年,70多岁的他作为地质找矿顾问组成员之一,深入中条山花豹沟、小雁沟等地开展实地考察。为了了解和掌握第一手资料,刘工肌肉拉伤、腿被岩石碰破,但他毫无怨言,仍然坚持每天出野外。老人不为名、不为利,干了一辈子地质工作,我想只是为了心中这份热爱,“三光荣”精神早已扎根在这一代地质工作者心中。

第二个是“以找矿立功为荣”、甘于奉献的地质工作者。我院总工李建国同志,自1987年毕业以来,20多年来一直坚守在一线,长期从事物探勘查与技术研究,从一个普通技术人员成长为物化院总工程师,为物化院的物探技术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担任物探公司副经理和经理期间,他和公司职工一起闯市场,使物化院在煤田地震勘探领域开拓出一片天地,站稳了脚跟。作为总工程师,他致力于质量管理、技术人才的培养、地质勘探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引进和应用,为山西省找矿突破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三个是“以艰苦奋斗为荣”的青年地质工作者。2013年,我到一个野外项目部进行采风,采访了一位已经3个多月没有回家的年轻人。本以为他会对我大倒苦水,没想到他丝毫没有提起工作中的艰难困苦,反而走到一台单位新引进的高精度重力仪前,滔滔不绝地向我讲起这台仪器的用法。平时寡言少语的他变得神采飞扬,我清楚地看到他眼中迸发出的光芒。

从老骥伏枥的老一辈地质工作者,到充满朝气、满腔热情的年轻地质队员,他们只是一代又一代地质工作者们艰苦创业的缩影。他们是“三光荣”精神的传承人和践行者。也正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地勘事业蒸蒸日上、不断发展壮大的今天。

许文优:我是安徽省地质实验研究所的一名职工,我也想讲一讲身边的故事。

2017年7月,原环保部、原国土资源部、原农业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通知,安徽省地质实验研究所进入首批检测实验室名录,成为安徽省惟一一家检测领域覆盖土壤重金属、土壤PAHs和农产品重金属的检测机构。实验测试是地质找矿的“眼睛”,但如何为农用地土壤污染详查提供技术支撑,成为摆在全体检测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时间紧、任务重、覆盖面广,这是一项需要多个部门、多方力量协同推进的系统工程。随着第一批表层土壤样品送到流转中心,并进入分析测试流程,大家才意识到实际面临的困难要比想象的大得多,全所上下压力倍增。

“这是一项政治任务,必须不折不扣、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此时,我所领导给项目组下了死命令。《勘探队之歌》熟悉的旋律在大家的心中回荡,“三光荣”精神的力量在全体干部职工中传递。从样品制备到分析测试,从上机操作到出具报告,除了每天面对成百上千件样品之外,还有大量实验玻璃器皿烧杯、比色管、容量瓶需要认真清洗,同时还要接触酸碱盐等强腐蚀性物质。全体检测人员周末放弃休息,晚上甚至加班到深夜。三伏天,大家“陪伴”在200摄氏度的电热板旁,有时还需要在900摄氏度的马弗炉前工作。终于,心血与汗水迎来了胜利。在全所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们顺利完成了任务。回首这个项目攻坚克难的历程,我所职工不仅发挥了专业优势,为推进全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同时也充分践行了“三光荣”精神,在转型发展的路上迈出了坚实而重要的一步。

余婉雯:我想讲一个老一辈地矿人的故事。1975年5月,为了适应国家在江西建设大型铜矿生产基地的需要,江西省地质局决定对铜厂、硃砂红两矿区进行地质工作会战,组成了以朱训(时任江西省地质局地质矿产处负责人)为总指挥和党委书记的江西地质局德兴铜矿地质工作会战指挥部,赣东北大队张玉成、胡魁、周跃华等人参加会战办公室工作。会战历经3年,探明新增铜储量470多万吨,其成果在我国地质勘查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然而,不为人知的是,会战期间为了保证生产进度,钻机搬迁、安装、平建十分频繁,往往是一个钻台还没安装好,另一个钻台已终孔又要搬迁。地质队伍除了保证日常工作外,还要自行负责机台的搬迁,大多情况下是白天忙生产、晚上忙运输。远离人烟的他们,有的甚至3年只回过2次家。

近年来,赣东北大队的地质队员在“三光荣”精神的引领下,以“就矿找矿”为指导,更是陆续发现了广丰超大型黑滑石矿、铅山县为岭超大型瓷石矿、铅山王坞铜矿萤石矿等一批矿产资源。

主持人:感谢各位嘉宾的畅所欲言。新时代“三光荣”精神讨论话题本期到此结束。

通过两期讨论,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三光荣”精神是地质行业宝贵的精神财富。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地质事业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三光荣”精神始终发挥着凝聚人心、振奋精神、鼓舞斗志的重要作用。继承和弘扬“三光荣”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地矿系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艰苦创业精神与奉献精神,离不开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这也是“三光荣”精神的内核,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三光荣”精神历久弥新……

战国时期,田齐有个官办高等学府——稷下学宫,作为当时百家学术争鸣的中心园地,它的存在曾为当时百家争鸣开创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

2019年,本报特别开设“焦点/众议”版,本版不敢与稷下学宫相提并论,但是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版面,可以与行业内的专家、学者以及业内人士共话矿业热点、探讨行业改革发展路径,为矿业更好更快地发展建言献策。欢迎更多业内人士加入到讨论中。

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