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本是个村名,大阳泉、小阳泉原隶属平定县,是后来煤炭业的大发展,才有了因煤立市的阳泉市。所以,煤矿史对于阳泉的历史非常重要。
关于阳泉以煤兴市的传说有很多,其中流传影响最广的是女娲补天在古贝的故事。
远古时期,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打仗,共工战败后,一怒之下撞倒支撑天地的不周山,顿时天崩地裂,水淹火烧,灾难重重,百姓流离失所。女娲不忍看到人类遭如此奇祸,决心炼石补天。据传补天需五色之石,女娲选择的炼石之地就在古贝附近。女娲日夜炼石,把白天炼石剩的多孔石渣倒在东边,谓之东浮山;夜间炼石剩的多孔石渣倒在西边,谓之西浮山。
后来,周围的村民在东浮山建了娲皇庙。娲皇庙又名人祖庙,始建年代不详。庙存明代平定知州陆深所撰《浮山遗灶记》碑刻,文中载女娲氏补天所用的五色石即是用当地产的煤炼就的。
资料图
据传陆深在平定对“女娲补天”的传说做了大量的调研,曾召集土人、耆宿及士大夫们进行了解。他们众口一词,均说关于东浮山和“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由来已久。陆深带着疑惑去见白君实,白君实给他讲了平定塔火的“遗俗”:
“上元之夕,无论大小,家家置一炉,当户高五六尺许,实以杂石,附以石炭,至夜炼之达旦,火焰焰燃,光气上属,天为之赤,至于今不废也,是之谓‘补天’。”
陆深听了若有所悟,又见乔宇提及此事,几番探讨后得出结论,写了《浮山遗灶记》记述了这次考察。
陆深将这次调研记录刊载于《河汾燕闲录》中,并做出结论道:山西平定一带烧旺火是源于“女娲补天”的故事。他说,石炭即煤。东北人称渣,南方人称煤,山西人称为石炭。平定盛产优质煤,坚硬而乌黑发亮,火力极旺,燃烧而无烟。认为女娲炼五彩石补天遗留的炉灶,即在平定的东浮山上,此为烧“煤”的开端。
陆深对“女娲补天”的传说,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认为:远古时期,林木稀少,能作柴薪的更少,而可供使用的燃料又深藏在地下或山中,只有开发煤炭才能达到为黎民百姓驱走黑暗、取暖和烧烤食物的目的。
《浮山遗灶记》中所说的“塔火”即“棒槌火”。每当除夕和元宵节,在阳泉,人们用砖和泥(有的只用砖)垒“棒槌火”,高约1米到2米,中间“肚大”,上下较小。
时间推移到明朝。明末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史学家顾炎武一生倡导“经世致用”的治学理念。当他看到陆深的论断后,经过严谨的考证,当即采用了陆深的观点,并将陆深的论述收入自己的《天下郡国利病书》中。
清同治年间,来自德国的地理学家、探险家李希霍芬两度来山西考察矿产资源。
他从泽州所属地高平县向北,雇当地的车夫、脚夫,风尘仆仆地来到平定州,了解到这里的地下有丰富的煤铁矿源,在其所撰的《中国旅行报告书》中谈到这一带“煤矿到处都有,冶铁业发达,用煤甚多”,吸引了国外资本家对山西特别是阳泉地区煤炭资源的垂涎。
光绪初年,英、意资本家联合成立掠夺中国矿权的“福公司”,腐败无能的清政府把山西的采矿权拱手让给了帝国主义列强。于是,在山西掀起了声势浩大的争矿运动。
据《阳泉晚报》报道,随着正太铁路的开通和山西争矿运动的胜利,山西民族资本经营的采矿炼铁业获得了生存和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山西商办全省保晋矿务有限公司。后来,保晋公司总部从太原迁址阳泉,更促进了阳泉煤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