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市场的“印尼因素”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叶斯琦 发布时间:2014-07-21

伴随着今年1月印尼公布镍矿和铝矿出口禁令,镍价在3个月时间内飙升了近40%。一道政令对全球市场的影响之大,令人惊叹。“‘妖镍’来了!”面对狂飙的镍价,一位中国市场人士感叹道。

近年来,印尼在资源出口环节接连出台限制性政策,加之极端天气带来农、林、矿供给生变,为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染上了一抹“印尼色彩”。它在资源出口方面的一举一动都触动着市场神经。

而在大宗商品资源方面,中国对供给方的依赖严重、风险暴露程度较高,一旦市场出现动荡,资源安全可能受到威胁。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所有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所有的人。”这正是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真实写照:一旦供给方出口有变,需求方可能面临难以预测的风险。如果说,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需求端,“中国因素”不容忽视,那么在供给端,“印尼因素”无疑更加重要。

“热带宝岛”造就“印尼因素”

为什么印尼在大宗商品市场的影响力如此之大?这个千岛之国异常丰富的自然资源无疑是主要因素。印尼素有“热带宝岛”之称,矿产、生物、农业和林业等资源相当丰富,是全球大宗商品的主要产地之一。

尤其矿产资源方面,作为东南亚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印尼在亚太乃至全球市场上的地位都极为重要。2011年,印尼出口总额为2036.2亿美元,其中矿产品占比达到14.3%。仅就煤炭一项而言,印尼政府部门统计的煤炭资源储量就高达1050亿吨,其中已探明储量为210亿吨,印尼也凭借这一优势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煤炭出口国。数据显示,2011年印尼煤炭出口总量高达3.12亿吨,较2010年增长12%。不仅如此,印尼还是世界第一大锡矿和镍矿出口国,以及第三大铜矿出口国、第四大铝矾土生产国,原油和天然气储量亦可谓庞大。

由于天然的优势,印尼当仁不让地成为了资源出口大国,在多种大宗商品贸易中都牵一发而动全身。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屡次上演“印尼因素”便不足为奇了。

而对于中国而言,印尼是重要的大宗商品供给国,石油天然气及石化产品、木材及木材制品等都是中国需要长期进口的大宗商品。以今年年初以来价格异动的镍矿为例,中国矿山镍产量仅占世界总产量的5.3%,但消费量却高达世界总消费量的41.1%;而印尼的镍产量排名在全球第二,其红土型镍矿(镍矿的主要贸易形式)出口量更是占到了世界总量的71.8%。

“看得见的手”——政策因素

作为重要的全球供货商,印尼绝对拥有坐地起价的资本。想要用更少的出口数量换取更多的钱,这既是一条颠扑不破的商业规律,也有利于保护本国资源。这些都是印尼出台一系列出口新政策的目标。

例如,2012年,印尼政府对65种金属矿采用配额许可制度,并征收20%出口税;同年5月,印尼宣布6月至8月镍矿出口配额为400万吨。在锡矿方面,印尼政府于2011年9月开始限制原锡出口,并只允许精炼锡出口装船;去年8月还出台规定,要求所有锡锭在出口前都要通过本地的平台进行交易,进而使本国拥有更大的价格控制权。

据印尼商品期货交易监管局相关人士表示,该规定旨在推动锡价在年内上涨至每吨25000美元至每吨29000美元。在煤炭方面,印尼政府官员近日表示,正考虑在7月上旬出台新规定来限制煤炭产量,从而加强对出口的控制。

除了减少资源出口,印尼政府还希望通过一系列政策来促进本地产业升级。印尼驻华大使馆就曾表示,印尼希望通过出台原矿出口禁令,使得更多的出口商在当地建造冶炼厂,从而提升印尼矿产品的附加值。

然而,在市场参与者眼中,相关政策带来了巨大的风险。2013年12月,印尼国会和能矿部达成共识,决定于2014年1月12日开始实施原矿出口禁令。为避免对经济造成过大冲击,印尼政府做出妥协,适当延长铜、锰、铅、锌等精矿石出口时间至2017年1月,但仍禁止镍矿和铝土矿出口。消息一出,市场反应剧烈。在伦敦金属交易所,镍价从今年1月9日每吨13334美元的低点飙升至5月13日的最高点——每吨21625美元,创下了两年多来的新高。

“看不见的手”——极端天气因素

从历史上看,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包括印尼在内的很多东南亚国家降雨将明显减少,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干旱天气。

高盛和摩根大通等国际投行指出,在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下,部分基本金属供应趋紧已成大概率事件,铜和镍是最有涨价潜力的大宗商品。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将再度聚焦厄尔尼诺现象带来的“供给方因素”。

需求方应未雨绸缪应对供给变数

不论是受政策限制,还是受自然灾害影响,一旦供给方的出口量有变动,需求方都会面临难以预测的危险,这便是“大宗商品市场供给方因素”的写照。

有人质疑,在全球贸易时代,市场的自我调节难道不能消`除大宗商品“供给方因素”的影响吗?且不说垄断形态下市场功能或受限,在战略资源领域,单纯依赖市场必然会对资源进口国带来难以承受的风险。俄乌争端便是当下最鲜活的例子。

今年,俄罗斯和乌克兰关于天然气供应问题的谈判破裂,乌克兰面临被俄罗斯切断天然气供应的危险。作为长期依赖能源进口的国家,乌克兰一旦失去了必要的能源供应,可能会面临经济崩溃、社会动荡、政局更迭等危险。可见,战略资源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是多么重要。

数据表明,中国在资源方面对外依存度很高。在路透/Jefferies商品研究局指数的19种大宗商品中,有14种对中国而言是净进口商品,权重占该指数的79%。能源方面,中国工信部数据说明,2011年前5个月,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首次超过美国,2013年,该数据更是达到了57.39%。而中国海关的数据也显示,去年中国煤炭净进口量已经达到3.2亿吨,进口依存度为8.13%;同年的天然气进口依存度更是高达30.5%,达到515亿立方米。

作为全球最大的金属消费国,中国对进口矿产资源的依赖同样比较严重。例如,中国铝土矿进口依存度接近50%,远高于金属铝出口的比例,而中国铝产量约1/5是由印尼铝土矿加工而来的。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镍矿进口国,其中进口的绝大部分是红土型镍矿,主要从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这两个国家进口,镍矿进口量约占世界贸易量的84%。

可以发现,在大宗商品资源方面,中国的风险暴露程度较高,一旦市场出现动荡,中国的经济和民生可能面临重要考验,被动形势不言而喻。

分析人士指出,增加国内产量、减少对国外资源的进口依存度,实现大宗商品进口地多元化,这是保障中国战略资源安全的重要手段,同时还应意识到,逐步建设和完善期货市场、掌握大宗商品交易过程中的主动权,是一种更加根本的办法。

“目前,中国国内进口的铁矿石、石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的交易和定价权都在美欧期货交易所,中国企业在大宗商品贸易中经济利益受损,也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风险,甚至威胁到了国家经济安全。”中央财经大学中国发展和改革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说,“通过加速扩容中国期货市场,可以吸引全球资金参与中国期货市场的交易,逐步增强中国期货市场对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走势的影响力,进而取得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中的定价权”。

欧阳日辉还指出,期货市场在多个领域都能发挥保障作用。比如,发展战略性资源商品期货可以维护能源和产业安全,发展金融期货可以维护金融安全,发展气候和碳排放权期货可以维护生态环境安全等。△

近年来,印尼在资源出口环节接连出台限制性政策,加之极端天气带来农、林、矿供给生变,为全球大宗商品市场染上了一抹“印尼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