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站专题 > 2017年聚焦全国两会 > 深度观察
3月9日下午,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环保部记者会,就“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其中涉及到国土空间开发领域的“环境红线”。
“环境问题是人类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优美环境是人类的重要福祉,美丽中国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环境保护涉及千家万户,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我们每一个人既是受害者,又是享有者,既是污染者,也是保护者。所以,在这里我也期盼每一个人不要成为环境问题的旁观者、指责者,而要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参与者、贡献者。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我们就会更好、更快地实现天蓝、水清、地净的美丽中国梦。”一个颇有情怀的开场白后,陈吉宁开始回答记者提问。
“大气十条”出台三年,为啥秋冬季节重污染天气还频频出现?
“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是以煤炭、化石燃料为主。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生活方式也不够绿色。比如说,现在煤炭、化石燃料使用量仍然较大,汽车的保有量增长也很快。单位面积上的人类活动强度比发达国家高很多。解决大气污染问题比较难。”
陈吉宁进一步解释了重污染天气的形成机理。“空气质量包括PM2.5,主要受两个变量的影响,一是污染物的排放量,二是气象条件。其中气象条件是边界条件,决定了这个区域有多大的环境容量。也就是说,这个区域在环境质量不超标的情况下可以接受多少污染物的排放。我们认为,污染物的排放量是一个自变量,是引起环境质量变化的决定因素。这两个变量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气象条件是自然因素,是不可控的,具有很强的波动性。排放量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是可控的。环保工作的目标就是把这个人为污染物排放量尽可能减下去,减到最小环境容量允许的排放量,尽量减少甚至不发生重污染天气。”
他表示,2016年,除了北京之外,所有控制PM2.5的地区,在过去的三年里都减少了30%以上。重污染天气发生的频次也在明显降低。
陈吉宁也坦诚面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冬季取暖期的污染改善程度并不大,其中有主观原因。现在看来,我们针对冬季的污染防控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下一步的环境治理,他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信心——“我们是在一个高污染排放量的情况下来改善环境。高污染排放量不是一个表面数字,后面有复杂的经济社会活动,包括偏重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这些问题的调整涉及方方面面,所以治理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打好攻坚战,又要打好持久战。”
他说,“有一点可以告诉大家,我们一定会比发达国家更快解决这个问题。”
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记者会现场
环境守法的态势正在逐步形成
新环保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环保法”,各方对它寄予了厚望。但目前一些地方环境违法行为依然比较突出。对此,陈吉宁表示,目前环境守法的态势正在逐步形成,“环保部大力推动大气、水环境质量的信息公开。重点是推动排污企业的信息公开,推动环境影响评价、监管部门的环境信息公开,目的就是要把政府和企业都放在阳光下接受公众的监督。”
如何有效控制和治理长江流域的环境风险?
陈吉宁表示,目前,环保部已经会同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共同编制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同时也制定了《2016-2017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行动计划》,优先把长江经济带重点生态功能区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目前,江苏等6个省市已经制订或者实施了生态保护红线方案,强化战略规划环评,避让环境敏感目标。去年,环保部组织开展了专项督查行动,推动126个地级以上城市完成全部319个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划定,共发现六大类399个问题;建设了52个省级断面水质自动站,对126个省界断面开展联合监测;有281家省级以上的工业聚集区全部建成了污水处理设施。
陈吉宁还表示,目前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保护主要有四个问题:一是流域的系统性保护不足,生态功能退化严重,缺乏整体性。二是污染物的排放基数大。废水、化学需氧量、氨氮的排放总量分别占全国的43%、37%和43%,饮用水安全的保障任务非常艰巨。三是沿江化工行业环境风险隐患突出,守住环境安全的底线挑战很大。四是部分地区城镇开发建设严重挤占江河湖库生态空间,发展和保护的矛盾仍然突出。
他介绍,下一步,要建立生态环境硬约束机制,坚持预防为主。今年年底前要完成沿江11个省市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工作,建立河湖水域岸线用途管制制度。要建立环境承载力监测评价预警,推动河长制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的落地。要优化沿江产业布局,结合生态红线划定,推动“三线一单” (即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准入负面清单)工作方式。要严格限制新建的小水电和引水式水电项目,干流及主要支流岸线1公里内严禁新建重化工园区,中上游沿岸地区严控新建石油化工和煤化工项目,严防高污染企业向上游转移。要推进污染综合治理,对总磷超标的地区加大污染治理力度。提高流域的生态环境承载力。大力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湿、退渔还水、退房还岸等政策,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加大自然保护的生态补偿力度。要严格执法监管,强化监督考核责任落实,结合排污许可证,推动企业的达标排放。
土壤污染防治法已入今年立法计划
陈吉宁表示,“土十条”是下一步解决当前土壤污染问题的重要工作部署。基本思路是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风险管控。环保部将采取“2233”模式推动土壤污染治理。第一个“2”是摸清家底,一是开展土壤污染的详查,二是建立健全法规标准体系。第二个“2”是两大重点,一是农用地分类管理,二是建设用地的准入管理。第一个“3”是三大任务,对未污染、正受污染和已污染的土壤实施防治和风险管控措施。第二个“3”是加大三大保障,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强化目标考核。
他强调,土壤污染治理不是把土都挖出来粗放地无序治理。
陈吉宁透露,全国人大已经把土壤污染防治法列入今年的立法计划,相关标准也在抓紧制定中。污染详查的工作方案也正在推进落实。
PM2.5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PM2.5的形成过程特别复杂,容易形成一些误读和混乱。”陈吉宁表示,这是个很关键的问题。
在回答记者问题时,他特别从专业角度解释了PM2.5的形成机理。“PM2.5是指空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是一类物质的统称,不是一个单一的物质。这里面包括硫酸盐、硝酸盐、铵盐、有机化合物、元素碳等。PM2.5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于自然界或者是人类活动或者污染源直接产生的。这其中有一些是我们直接排放的,或者自然界本身就有的,这种叫一次排放。还有一部分是大气中的气态物质,比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VOCs经过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生成的,这是二次生成。这部分生成物质主要是人类活动污染产生的,比如说汽车尾气。”
他强调,燃煤、工业排放、扬尘、机动车、秸秆焚烧等都是PM2.5形成的主要原因。这其中不同的工业排放量是不一样的。各地因为产业结构不同,生产生活条件不一样,污染的来源和构成比例是有差异的。
陈吉宁坦陈,“每个城市在控制污染时,都会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综合治理。综合举措背后就会涉及各方的利益。你控制谁,不控制谁,必然涉及利益问题。从不同的利益角度看,就会引发对一个本来清楚的、客观的污染成因有不同的理解,甚至误解和有意歪曲,从而带来一些混乱。”
如何控制地方污染企业死灰复燃?
“地方的污染企业死灰复燃,反映了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还不牢固,绿色发展的理念还没完全树立起来,环保责任落实得也不够。”针对下一步工作,陈吉宁表示,今年要完成其余省份的环境保护督察全覆盖,还要不定期地对一些问题突出的地方开展专项督查和“回头看”。要继续推进地方环保督察工作。建立完善督察工作的长效机制,加强督察能力建设。
他还透露,目前中央环保督察作为一个改革方案,环保部在国务院环保督察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正在研究制定是否要形成一个《环境保护督察条例》,把它上升到法制层面,把它制度化。此外,在中编办的大力支持下,现在已经建立了国家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中央督察组和将来所有的督政任务都由督察办公室来承担统筹。环保部将把相应的一些人力调动到这方面来,推动地方政府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党中央和国务院各项环境保护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