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站专题 > 4·22地球日(2017) > 地球日报道
这种情形是不会长久的。朋友,你错了。除非你和我不许他长久,他是会长久的。
这种事要有人做。朋友,你又错了。你应该说,我不做,等谁去做?
天下无不可为之事。直到你和我——自命好人的——也都说不可为,那才真是不可为了。
——胡适《努力歌》
时隔95年,这首歌曲再次在泰兴响起。这是胡适为纪念与丁文江等共同筹办的《努力周报》创刊而写的歌曲。今天,这首歌曲由泰兴小学合唱队唱响在纪念丁文江诞辰130周年纪念及学术思想研讨会上。
百卅诞辰聚群彦,银杏含情忆先贤。
2017年4月13日是丁文江诞辰130周年纪念日。丁文江先生的亲属、家乡父老,以及来自地质行业和新闻媒体的代表约300人会聚在他的故乡泰兴,共同缅怀这位著名地质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事业奠基人。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寿嘉华,泰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常胜梅出席会议并为丁文江研究院揭牌。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泰兴市党委副书记、市长刘志明出席会议并致辞。
缅怀历史才能继续前行。丁文江先生是一位科学巨匠,更是一座精神丰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他致力于民族振兴的责任担当,勇攀高峰的开拓意识和实干精神,清廉的品格和崇高的境界,都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
“这次研讨会缅怀丁文江先生为中国社会发展、国家兴旺发达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弘扬先生矢志不渝的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激励后来人传承和弘扬科学精神,推动地质调查创新,建设美丽中国。”王研在致辞中动情地说道。
是的,对于每一个地质人来说,丁文江的名字都并不陌生。刚刚过去的地质调查事业的百年正是以丁文江先生在1916年创立地质调查所作为一个起点。中国地质调查百年历史,是报效国家的历史,是服务人民的历史,是科技进步的历史,是人才成长的历史,是文化传承的历史。王研表示,中国地质调查事业第二个百年篇章已经开启,“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历史使命箭在弦上,“三深一土”科技创新蓝图业已铺就。我们要传承地质先辈的“三光荣”优良传统,践行“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的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为地质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强基固本。“中国地质调查局将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寻找地质工作的着力点、结合点和支撑点,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加有力、更加精准的支撑与服务。”
“他是一位思想启蒙的探索者,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术大师。”刘志明这样评价丁文江先生。他感慨地说:“先生一生虽然短暂,但他取得的辉煌成就,为国富民强、民族振兴做出的杰出贡献,将载入史册。家乡人民没有忘记先生的爱国情怀,镌刻在泰兴大地上的文江路、文江桥、文江科技馆,诉说着每一名泰兴儿女对先生的深深眷恋。”
刘志明同时表示,“我们要学习先生的崇高品格和精神,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中国梦贡献力量。”
中国地质图书馆副馆长单昌昊等代表相关部门或单位向丁文江先生故居纪念馆捐赠了珍贵的地质文献和标本,以充实纪念馆馆藏,促进地学知识普及和丁文江学术思想及科学精神的研究与传播。本次捐赠活动从一开始就得到了各方积极响应,共有8家单位向丁文江纪念馆捐赠412件标本,其中南京地质博物馆捐赠71件、南京大学捐赠61件标本、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学院捐赠50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捐赠55件、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捐赠60件、中国科学院北京古脊椎动物研究与人类研究所中捐赠10件、中国地质博物馆捐赠105件;国土资源部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捐赠了重达3吨的古杯生物礁灰岩。
本次活动由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地质图书馆、泰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纪念活动后,与会代表参观了丁文江故居。
中国地质调查局机关及部分直属单位相关负责同志,江苏省及泰州市国土资源系统负责同志,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地质界代表,丁文江先生的亲属参加了会议。
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左三),国土资源部原副部长寿嘉华(右二)一行参观中国地调局实物中心捐赠的化石标本。
标本样品
图书珍本
丁文江生平
丁文江,中国地质事业和地质科学的创始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地质学的“开山大师”。1887年4月13日,他出生在泰兴黄桥,15岁留学日本,17岁转赴英国,24岁在格拉斯哥大学获动物学和地质学双科毕业证书。回国后,他以“天生能办事”的行政才干和组织能力,与章鸿钊、翁文灏等一批杰出地质学家,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共同把草创阶段的中国地质科学推向当时世界先进水平。
丁文江先生开创了我国地质教育之先河。1913年,他与章鸿钊等创办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并任所长,培养了中国第一批地质学家,成功搭建了近代中国地质人才培养的阶梯。当年地质研究所首期毕业的18名学员,追求真理、吃苦耐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成为我国地质科学不同领域的领军人物,为地质事业在艰难中不断创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丁文江先生协助北京大学恢复了地质系,帮助延聘外籍教授,担任教授并参与领导地质教学工作;敦请中央大学开设地质系,并担任名誉教授,为培养我国地质专业人才做出了杰出贡献。
丁文江先生主张“中国的土地应由中国人自己来勘探”。1916年,他与章鸿钊、翁文灏一同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地质机构——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并担任首任所长。他力倡“登山必到峰顶,移动必须步行”、“近路不走走远路,平路不走走山路”之准则,并身体力行,成为中国野外踏勘第一人。他不畏艰险,跋山涉水,多次实施和组织地质调查,在我国地层、岩石、造山运动的考察和矿产调查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开创性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调查成果,为中国地质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典范,被胡适先生誉为“我们这个新时代的徐霞客”。
丁文江先生精于科学、长于办事,融科学家、科学事业组织者和科学思想传播者等多重角色于一体。他倡编《中国古生物志》,亲任总编辑,使之成为中外闻名的科技杂志;筹建并担任地质图书馆、博物馆馆长,参与创建中国地质学会、中国地理学会、中国古生物学会,组织中外学术交流,赢得世界级声誉;主编了分层分色的《中华民国新地图》、《中国分省地图》(世称“丁氏地图”),整理出版了《徐霞客游记》、《天工开物》、《爨文丛刊》,对周口店“北京人”发现、安阳殷墟及仰韶文化挖掘考古做出了贡献;发起并参加了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上著名的“科玄论战”,扩大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科学在中国的影响。可以说,丁文江先生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传奇人物。
在丁文江先生生命的最后两年,他出任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实际主持国家最高学术研究机构的日常工作。他大胆改革,裁撤冗员,兴利除弊,加强资金管理和项目考核,设立评议会,为后来建立院士会议、奠定研究院持续发展的体制做出了贡献。抗战时期,丁文江先生发表《假如我是张学良》、《给张学良将军的一封公开信》,呼吁国民党结束内争、停止剿共、团结抗日,将爱国情怀展现得淋漓尽致。
1935年底,丁文江先生受托为粤汉铁路寻找煤炭资源,同时为清华大学战时迁校选址。在湖南考察谭家山煤矿后,他身患重感冒,夜宿旅店煤气中毒,施救过程中肋骨骨折,感染恶化,不幸逝世,年仅49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