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西藏不仅孕育了深厚的人文历史、瑰丽的自然景观,而且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甲玛铜多金属矿便是青藏高原冈底斯成矿带上一块光芒四射的矿产宝地。
作为甲玛铜多金属矿的探宝者,中国黄金集团西藏华泰龙矿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泰龙公司)以“建一座矿山,树一座丰碑”为企业宗旨,以“缺氧不缺精神,海拔高境界更高”的豪迈气概,在短短6年多的时间内,完成了矿业权整合、地质勘探、基本建设、达标投产、和谐共建等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了高寒高海拔地区的矿产勘查与环保开发的快速突破。
经过6年多的勘探,华泰龙公司累计投入探矿资金3.05亿元,完成钻探工程21.12万米,在甲玛铜多金属矿区探获了一个超大型铜多金属矿。截至2013年末,甲玛矿区累计查明资源储量:铜金属量7523561吨、钼金属量699855吨、铅金属量1110972吨、锌金属量638044吨、金金属量174540千克、银金属量10853659千克。
无疑,甲玛铜多金属矿勘查开发项目在西藏自治区“引进国有大型企业参与矿产资源整合开发” 的战略实践中,生动诠释了“公益先行、基金衔接、商业跟进、整装勘查、快速突破”地质找矿新机制,创造了青藏高原地质勘查史上的速度与奇迹,不仅对青藏找矿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我国其他地区实现矿产勘查开发快速突破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新理论、新方法,破除找矿藩篱
甲玛矿区位于“一江两河”开发区中部,属拉萨市墨竹工卡县甲玛乡和斯布乡管辖。与同处于冈底拉斯成矿带的驱龙等矿床相比,甲玛铜多金属矿的勘探可谓是一波三折。
上世纪50年代初,甲玛地区便开始了地质勘查工作,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几代地质工作者历尽艰辛,在甲玛矿区取得了丰硕成果。
但由于对甲玛矿床的成因、类型、规模等存在诸多未解的问题,其勘探工作一直未能深入下去。而甲玛矿区的探矿理论多年来一直以海底喷流热液为基础,以寻找低温热液矿床为主,其找矿理论急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
正因为如此,当上世纪末冈底斯成矿带因全国地质大调查而闪耀在全世界的聚光灯下之时,甲玛矿区却被掩藏住了光芒,而它距离当时一举成名的驱龙铜矿仅几十千米。
2007年底,中国黄金集团以补充勘探和外围勘探为重点,制定了详细的勘探计划,组织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等技术团队进行勘查设计,并与中国地质科学院签订了由矿产资源研究所作为勘查单位的技术合同,同时邀请陈毓川、多吉、叶天竺、王瑞江、王登红等国内知名专家为顾问,成立了强大的专家顾问团。
也是在这一年的12月,中国黄金集团公司直属控股子公司华泰龙公司注册成立,集地质勘探、矿山开采、选矿和科研于一体,成为推进甲玛矿区勘查开发的主体。
专家顾问们十分清楚,要有效部署勘查工作,首先得弄清甲玛矿床形成的地质背景、控矿因素和形成机理。而这是一道已经争论半个多世纪,却没有结论的难题。
如何破题?如何破译甲玛矿区的宝藏密码?2007年底~2008年初,专家顾问们对前人留下的资料和甲玛成矿地质条件,进行了反复深入的分析、研究和论证,最终认定甲玛的矽卡岩虽然整体上有似层状特点,但成因还是属于“高温热液充填交代”,进而确定用“斑岩—矽卡岩”成矿理论来指导甲玛找矿实践,明确了寻找隐伏大型斑岩铜矿的目标,为甲玛矿区外围详查和采矿权区深部勘探的突破奠定了基础。
找矿方向明确了,再远的路也终归会到达目的地。2008年春,华泰龙公司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在甲玛矿区开展了地表踏勘填图、坑道和采空区编录等工作,采集了大量样品,从中发现的一些关键性线索,有力地证明了找矿思路的正确性。
2008年以来,华泰龙公司集中资金,统一部署,综合开发,大胆开拓,创新思路,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地质工作,丰富了地质找矿理论,打破了原有寻找浅成低温热液成矿找矿理论模式,在牛马塘、12-44线角岩型矿体、外围详查矿段找矿取得了重大突破。
如果说理论创新为甲玛矿区找矿突破洞开了一扇大门,那么新技术运用则为其找矿突破增添了一双翅膀。
在产学研 “三位一体”勘查管理模式的良好协作氛围下,中国黄金集团旗下负责甲玛矿区勘查开发的华泰龙公司高度重视高光谱找矿等新技术对矿产勘查的指导。
事实证明,新技术的运用指导对甲玛找矿带来巨大成效,高光谱测量技术及岩石地球化学测量为甲玛铜多金属矿找矿突破起到了重要作用,对确定矿床的类型和找矿方向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011年,成都理工大学承担了“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外围及八一牧场高光谱测量”工作。在此项工作中,高光谱测量技术在青藏高原探矿运用尚属首例,对钻孔、岩石等样品进行了测试,完成2万余米钻孔高光谱岩芯编录,获取了蚀变矿物在矿区及外围的分布特征,取得了对甲玛铜多金属矿斑岩系统的全新认识——
通过高光谱短波红外技术,识别了多种蚀变矿物,系统研究和总结了蚀变矿物组合特征,并据此划分了蚀变分带;在甲玛高光谱技术应用过程中,通过白云母中铝的变化,发现了白云母中铝的变化与铜的品位之间具有直接相关关系,实现了对地质成因环境的探测;甲玛的钻孔从南西向北东,浅部向深部,从青磐岩化-钾化叠加泥化变化,显示有多期次的岩浆侵位;发现象背山以南2000米处,显示一种斑岩成矿系统由外带蚀变矿物向内带蚀变矿物的环状蚀变矿物组合分布特征;在甲玛外围找矿中,发现夏普附近仍然存在找矿潜力。
快整合、严管理,推进找矿突破
2007年,对于甲玛矿区和中国黄金集团而言,都是不平凡的一年。
这一年,中国黄金集团“以金为主、多金属开发并举”的战略目标与西藏自治区“引进一些有实力、有信誉的国有企业参与西藏矿业勘探开发”的总体思路不谋而合,将青睐的目光投向了雪域高原上的甲玛,并启动了一系列的举措;而沉寂多年的甲玛矿区也因为中国黄金集团的入驻而实现了由乱到治的历史性转变,揭开了勘探开发上的崭新一页。
2007年夏,中国黄金集团公司获悉西藏自治区准备整合甲玛矿区的消息后,立即与西藏方面接洽,表达了联合整合开发甲玛铜多金属矿的意愿。
2007年10月21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双方负责人正式签订了《关于联合整合开发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的意向书》,决定由中国黄金集团控股的西藏华泰龙公司具体负责实施甲玛铜多金属矿的开发建设。
自2008年初开始,华泰龙公司历时半年,经过40余次谈判,完成了甲玛矿区的矿业权整合,共涉及4个采矿权、5个探矿权、8个矿业权人和15支包工队;并办理了2.1559平方千米的采矿权证和144平方千米的探矿权证,矿业权整合及股权并购共花费资金15亿元。
在加速矿业权整合的同时,2008年,华泰龙公司迅速组织6支勘探队伍、30多名技术人员、33台钻机和400多名施工人员,在甲玛矿区海拔4600米~5300米的崇山峻岭间展开了勘探作业。
而进入甲玛铜多金属矿区勘探之初,华泰龙公司就注重利用专家进行技术指导,以物化探为先导,通过高光谱技术重点圈定异常区域,确定勘探靶区,再以钻探工程进行验证,最后以异常靶区为重点突破。围绕这一探矿思路,华泰龙公司形成了高效的探矿模式:
一方面,邀请专家技术团队指导勘探。在技术方面,除与矿产资源所和勘查专家合作外,还听取部分院士、研究员就勘查技术和找矿思路提出的宝贵建议,同时聘请成都理工大学长期从事西藏矿产勘查与评价的专家,其中研究员、教授4人,副教授、工程师3人,助研、讲师5人,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15人,本科生15人。
另一方面,建立了“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探矿模式。企业拥有商业勘查资金,但技术力量有限,而科研院所和高校则拥有先进的理念,超前的技术,综合团队强,这三者合作就具备了资金、技术的优势。华泰龙公司正是利用这一外部优势,引进技术和先进理念,大规模高效集中对甲玛铜多金属矿区进行勘查,效果显著,对全国78个整装勘查区、矿集区采用“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勘查模式具有推广意义。
同时,加强地质探矿技术、现场管理工作,集中优势力量,大规模集中探矿。华泰龙公司以任务为导向,以进度为准绳,以和谐为根本,努力克服工程地质条件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地质钻探快速推进。
为确保钻探质量与进度,华泰龙公司根据任务与实际情况,每年通过招投标形式引进3家以上具有甲级勘探资质的优秀钻探施工队伍,优化施工网络计划,让钻探队伍提前进场;根据钻探总体施工进度和各家钻探队伍的技术特点、业务能力、钻机设备水平,科学灵活地配置钻机资源,让最优秀的人力资源和好的设备用于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的地方施工;以党建促进勘探,通过“5300党支部”建立勘探前线指挥部,实现了管理关口前移,密切联系了勘探现场和钻机平台;创立了“员工-机台”挂钩制度、例会制度、钻探施工奖罚制度等多项特色制度;严抓工程质量,加强与施工单位的互动联系……
不得不承认,这是一场异常艰苦环境下的野外地质作业:高原空气稀薄,含氧量仅为平原的40%~60%。一个人即使啥也不做,也相当于背负着二三十千克的重物,在这样的环境下打钻,体力消耗可想而知。更何况,在天寒地冻、狂风肆虐的高山干活,工作人员还要穿上厚厚的防寒服。华泰龙公司资源开发部的员工为了及时修好勘探路,在5000米海拔的高山峻岭之上,受大雪封山影响,与外部联系完全断绝,仅靠着5斤土豆、2斤白菜度过了3天,最终等到了救援人员。
然而,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阻挡住甲玛矿区勘探的步伐。2008年以来,华泰龙公司在不断刷新“甲玛”速度的同时,也创下了一项项勘探奇迹。
2008年,该公司完成的两个大型勘探报告的编写,相当于正常情况下3年的工作量;完成钻探进尺50600米,相当于过去20年国家和西藏自治区在甲玛投入的勘探量;实现每万米钻探控制铜46万吨,超过国内最大铜矿江西德兴铜矿……
截至2009年底,累计探获工业矿体储量11亿吨,地质资源量可折合成当量铜1050万吨;截至2011年9月,累计完成进尺13.5万米,探获当量铜资源量超过1500万吨……
2012年8月,完成进尺12026米,创造了青藏高原探矿最高纪录,历时5年探矿管理,探获了一座超大型铜多金属矿。
截至2013年7月31日,甲玛矿区范围内累计查明探明的、控制的、推断的和预测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1+332+333+334):铜金属量752万吨,钼金属量70万吨,铅金属量111万吨,锌金属量64万吨,金金属量174.5吨,银金属量10854吨。
期间,华泰龙公司完成了《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甲玛矿区牛马塘矿段铜多金属矿勘探报告》、《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甲玛矿区外围铜铅矿12-44线角岩型铜矿体详查报告》、《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甲玛矿区0-16-40-80、0-15铜多金属矿勘探报告》、《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甲玛矿区外围铜矽卡岩型铜多金属详查报告》等详查报告,大幅度提高了甲玛矿区的资源储量规模,形成了宝贵的地质资料成果。
重环保、促和谐,呵护高原生态
如何开发利用高原地区的矿产资源而不破坏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如何让当地少数民族民众共享资源开发的成果而又保障企业、地方可持续发展?如何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矿区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和谐团结?
华泰龙公司用鲜活的数据给出了答案:公司现有职工823人,其中藏族员工265人;甲玛项目一期工程投产以来,已累计实现产值20.17亿元、利润总额4.05亿元,上交税金3.4亿元,年纳税位居西藏自治区矿山企业第1名。
多年来,华泰龙公司秉承中国黄金集团公司“环保扎根基,绿化提神气,和谐促发展,科技催新机”的建设理念,积极承担中央企业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和党建责任,以其特有的强大力量成为中国矿业引领藏汉多民族员工朝着共同方向前进的一面旗帜。
甲玛矿区的钻探区域平均海拔在4700米以上,高寒缺氧,植被稀少,一旦生态环境被破坏,将很难恢复甚至无法恢复。为此,华泰龙公司在钻探施工中始终坚持中国黄金集团安全环保管理规定,与钻探施工单位签署安全环保责任状,严格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
同时,该公司严格控制施工临时占地和施工人员活动范围,严格限定行驶路线,不随意下道行驶、碾压草皮,不随意开辟新线路;将弃渣场布置在荒地或植被稀疏地带。
此外,华泰龙公司要求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就地安全填埋处理,不影响景观和污染环境;禁止砍伐灌木丛等植被作燃料;严禁捕猎野生动物,坚持人员到位、责任到人,并做到钻孔施工“三不原则”,即“不破坏一寸草皮、不留下一片垃圾、不排放一滴污水”,以确保牧场生态。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在建设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华泰龙公司组织施工队伍认真学习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把环境保护纳入到对各施工队的综合考核内容当中。经过学习培训,工地上出现了一幕幕感人的场景:工人们不惜费时费力,对因施工剥离的草皮、灌木及时进行处理,能移栽的立即移栽保活;当时来不及移栽的,先收集养护起来,待完工后再进行复垦覆绿。
据了解,华泰龙公司有多项国内或者行业第一,其中就有一个生态环保项目,生态环保工程投资远超国家规定不低于3%的标准,高达11.7%,创少数民族地区矿业开发之最;另外其井下有一条5.5千米的地下运输通道,是为了防止地表运输造成扬尘等一系列对脆弱生态环境的污染而开建的,现在水的循环利用率达到了94%以上。几年来,华泰龙公司投入1.8亿元,用于矿区尾矿复垦、水循环处理、矿区绿化、水土保持等环保项目。
除了生态环保方面的巨额投入,华泰龙公司还致力于打造与当地百姓共同致富的平台,始终坚持以“福泽稳定一方,和谐共建家园”为指导方针,通过建章立制、主动作为,实施人文关怀、用工本地化,创建团结进步、和谐健康的高原地质勘查环境。
华泰龙公司紧紧把握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围绕地质探矿,建立以“5300党支部”为先导的勘探工程党小组,及时了解和处理与当地群众息息相关的生活问题,为其生活排忧解难,节假日还为藏族老乡送去慰问品,为不通公路的村庄修通公路,为饮水困难的群众安装自来水,为村里儿童捐赠书包、校服及生活物资,并时刻做好相关勘探征地、租地和钻探机台环保工作。
在“和谐共建,造福地方”的思想指导下,华泰龙公司大力实施“用工本地化”,规定每个钻探单位必须吸纳至少5名当地藏族同胞就业。每年钻探工程结束后,组织墨竹工卡县环保局、甲玛乡政府、赤康村代表参与年度勘探工程环保工作验收,验收合格方可将工程款项支付给钻探施工单位,打造让群众满意,让群众放心的民族和谐地质勘查工程。
在生态脆弱的高寒地区找矿,不仅考验着找矿人的体力与韧性,更考验着其专业知识和经验水平;在多民族地区找矿,不仅需要科学管理、高效运营的长远部署,更需要一种责任和担当。令人欣喜的是,6年多来,中国黄金集团华泰龙公司在甲玛矿区以理论技术突破为切入口,探索出了“理论创新、快速整合、高效管理、重点突破”的找矿模式,实现了矿产勘查与生态保护、民族团结的相促相宜,在雪域高原树立起了一道巍然耸立的找矿标杆。
西藏自治区有关领导在甲玛二期扩建启动仪式上剪彩
勘探在路上
技术人员在察看岩芯
施工现场
先进机台获表彰
甲玛矿区尾矿干堆场
鸟瞰甲玛矿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