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玉龙”的惊鸿飞翔

——记内蒙古第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特约记者 陈浩然 本报记者 周家声 发布时间:2014-05-23

祝辞:

内蒙古地勘十院声名遐尔,称其为“光荣之师”一点也不夸张。那么,“光荣之师”的秘密在哪里?就在每位内蒙古地勘十院地质人的内心深处,就流淌在他们的血液里:地质找矿工作从来都不是一劳永逸或不劳而获就可以取得成功的,其过程更像是一场永不停歇的接力,不仅需要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甘愿为坚持这项伟大事业无悔奉献和矢志拼搏,也需要有持续不懈努力到达“终点”、实现“地质梦”的能力与智慧。

内蒙古地勘十院凭借一份信念与执着,坚持科学发展,注重科学管理,使资源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凭借过硬的技术和不断的改革,缔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凭借敏锐的商业头脑和超前的意识,在市场的大浪中激起无数美丽的浪花;凭借有效的人才培养计划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书写着底蕴深厚的找矿历史,绽放着地质人精彩的生命之花。

现在,他们又将目光投向了更为广阔的地质空间,努力寻求找矿的更大突破。期待着他们为地质事业再立新功!

感言:

只有不断提升找矿质量、提高找矿成功率,地质勘查才能真正为后续的采、选、冶、炼打下坚实基础,而地质勘查正是内蒙古地勘十院的龙头产业。我院凭借地勘行业传统的“务实苦干”精神,秉承“找富矿、找大矿”的理念,依靠人才和技术优势,逐渐成为了内蒙古自治区找矿的一支先锋队。我院全体职工通过不懈努力,不仅为国家贡献了宝藏,还助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使我院丰硕的找矿成果一次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王文龙

观察透视:

近十年来,内蒙古地勘十院先后发现并勘查了2处大型矿床、4处中型矿床,以及多处小型矿床、矿化点、找矿靶区,找矿成果显著,既有力推动了自身产业经济的发展,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内蒙古第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以下简称“内蒙古地勘十院”)位于世界闻名的红山文化考古发现地、玉龙出土地——赤峰市,是集地质矿产勘查与开发、地质工程勘查与施工、水文地质勘查、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估、地球物理勘查等业务于一身且拥有固体矿产勘查、区域地质调查等6个甲级资质以及地质灾害调查与评估等4个乙级资质的综合性地勘单位,隶属于内蒙古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几年来,内蒙古地勘十院立足地质科学,本着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态度,积极推进地质科技创新,承担了中央及自治区大量区域性、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任务。通过野外地质工作,该院不仅提交了众多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地,还向自治区政府提交了全区许多地质勘查、矿产资源开发、水文地质、地质灾害调查和工程地质等方面的宝贵资料。

如今,在地质工作大发展的新时期,内蒙古地勘十院这条塞外“玉龙”正欲腾空而起,为地质事业再立新功。

蓄足“未来找矿、‘玉龙’翱翔”能量

内蒙古地勘十院始终将地质勘查作为各项工作的龙头,将为国家找大矿、找好矿视为自己应负的社会责任。几十年来,该院职工扎实工作、艰苦奋斗、不断拼搏,用自己的汗水与智慧先后发现并勘探大小几十个项目,地质找矿成果丰硕而显著。

2002年,该院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找矿战略行动”的有利时机,对内蒙古西乌旗花敖包特地区进行勘查。该院地勘人员在该地区几进几出,克服艰难险阻,最终探明该矿区银、铅、锌矿石总量3129万吨,银金属量6008吨、铅金属总量62万吨、锌金属量74万吨。银、铅、锌的平均品位分别为192克/吨、1.99%和2.37%。

之后,在2005年,该院牵头收购西乌旗道伦达坝铜矿矿权,并出巨资对其进行勘查开发,先后探明铜金属总量18.82万吨、钨金属量3.93万吨、锡金属量2.4万吨、银金属量628吨,确定该矿为一处大型铜多金属矿。

2007年以来,该院又先后在阿鲁科尔沁旗发现敖包吐铅锌矿,在巴林右旗发现昂格图铅锌矿,并拿到政府资金支持对它们进行了勘查。其中,阿旗敖包吐矿已提交矿石储量1134万吨、铅锌金属量39.7万吨、银624吨、铜9300吨,已达中型以上规模。而昂格图铅锌矿经过初步勘查后,预计也有望达到中型以上规模。

近十年来,该院发现并勘查了2处大型矿床、4处中型矿床,以及多处小型矿床、矿化点、找矿靶区。同时,该院还发现并勘查了通辽市扎鲁特旗水泉铜多金属矿、翁牛特旗黄花沟铅锌矿这2处达到中型以上规模的矿床。值得一提的是,该院找到的大中型矿山全部已经开发生产或即将投资开发生产,今后将产生巨大的效益。

由于找矿成果显著,该院多次受到上级主管部门及有关方面的表彰奖励。2010年,该院荣获“全国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先进集体”称号,2012年,又荣获国土资源部授予的“全国模范地勘单位”称号。在2013年4月举行的“首届中国百强地质队”评选表彰活动中,该院获得矿产勘查类第四名的殊荣。

做好“人才立院、技术兴院”文章

收获一个大矿的背后往往是找矿理论、技术、方法、装备的创新与突破以及地质人爱岗敬业与乐于奉献的精神。突出的地勘业绩离不开技术和人才的支撑。只有建立起一支科技型、创新性、服务型的地质队伍,才能经受住市场浪潮的考验。

从2002年起,该院即从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高校引进资源勘查、水利工程、地质工程等专业人才,共计120余人。不仅是人才的引进,该院还特别注重对在岗职工在业务和技术方面的继续教育,规定每年至少组织培训2次。该院还鼓励广大职工积极参加学历升级教育,以取得更高的学历、学位等。2002年~2013年,该院先后共有46名干部职工参加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并获得了学位,帮助该院职工整体素质水平迈上新台阶。

2012年年初,为适应新技术下的区调工作,该院组织开办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培训班,特意聘请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畅和李丰丹来到现场讲学,传授数字化填图技术的使用方法。这一举措使得该院成为内蒙古第二家熟练掌握该技术应用方法的地勘单位,为此后该院承揽地调项目奠定了技术基础。

当然,仅有理论知识还不够,该院也十分注重在日常工作中锻炼队伍的实战能力尤其是通过项目发挥理论知识作用的能力,以期提高人才实践能力,并通过科技带动全院技术水平有所提升。为迅速提升专业技术人才的实践能力,该院在全院开展专业技术力量选拔活动,对入选的人才给予特殊津贴。一批青年技术人才在地质项目中快速成长,发挥了地质找矿生力军的作用。2011年~2012年,9名青年职工甚至被选为项目负责人。

该院大力支持专业技术人员撰写科研论文或发表成果论文,不仅调动了广大职工学习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还提高了专业技术人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010年~2012年,全院发表论文多达30篇。最终,在全院职工的共同努力下,该院获得国土资源部授予的2个“全国地质勘查行业优秀地质找矿项目”一等奖和1个“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多个项目被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评为了“优秀报告”。

同时,该院还为技术队伍配备了过硬的设施装备。一直以来,地质锤、罗盘和放大镜这3件不起眼的小工具被地质工作者亲切地称作“三大件”,因为在渺无人烟的草原和森林里,指引方向、看图、量产状、采样和观察标本都少不了它们。而随着国家对地质找矿投入的增加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勘查方法和手段也不断更新。该院也加大了对勘查设备的投入,为各个项目部配备了“先进的找矿设备”,极大地提高了找矿成功率。

在传统“地质老三件”的基础上,该院给每位地质队员又配备了“地质新三件”,即笔记本电脑或掌上电脑、GPS定位仪和数码相机。尤其是在掌握了数字化地质调查系统后,该院又购进一批集手持计算机、GPS、数码相机、数码录音笔、数码摄像机于一体的数字化采集仪,可使地质人员在野外一线获得最真实、最原始的数据,同时保留最有价值的野外数据资料。除此之外,该院还为每个项目小组配备了性能良好的皮卡越野车。

彰显“市场驱动、优化管理”特色

随着地质行业的市场化,内蒙古地勘十院深知地勘单位只有尽快与市场经济接轨、尽快融入区域经济,才能持续发展。2005年,在内蒙古第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的基础上,内蒙古第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组建成立了,在实现“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经营管理模式的同时,更有力地推动了内蒙古地勘十院由事业型向企业型的转变。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现代企业规范化管理体系》,内蒙古地勘十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不断探索企业管理真谛,充分发挥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作用,解决了过去分工不清、流程不畅等问题。按照企业经营价值链、设计目标管理与绩效考核体系,该院建立起一套环环相扣的运行机制,将目标管理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以绩效考核为结果,以奖惩兑现职工利益。其中,由设计薪酬、福利等组合构成的职工利益机制对职工尤其是对高级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具有激励和稳定作用,有利于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通过组织结构设计和职位管理,该院理顺组织结构,重新设计管理体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能和各岗位的职责,达到了责权相互匹配的目的,形成了最佳的业务组合和协作模式。同时,该院还减少院机关工作人员的人数,要求一部分院领导干部到下属实体公司去带队伍,鼓励院队职工去搞专业。

在费用方面,该院规定包括人员工资在内的所有费用全部划归实体公司管理,院部不再承担此类费用。如此以来,就机关而言,在减少开支的同时,还为下属实体单位职工提供了充分发挥专长的平台;对于实体公司而言,不仅增大了自主化经营的权力,还解决了多头领导、职能缺乏、职责不清、权限过于集中或分散、分工不合理等问题。

内蒙古地勘十院还将“一法、一体系”作为初涉市场的一部行动纲领,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且具有适合本院发展、支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管理模式,同时着力提高自身技术水平、增加矿业产值、增强市场竞争力、纵向延伸地质找矿事业,使地质人有信心、有能力踏上新征程,走出一条“探采选一体化经营”的发展新路。

对于找到的矿产资源,该院奉行“绝不能让资源探出睡大觉”的原则,积极组织资金和人员力量投入采、选开发工作中,建立了适应企业化经营的管理和运行机制,突出了主业,延长了产业链,努力将地勘企业做大做强,使找到的矿藏能尽快地转化为经济效益。该院还将通过产生的经济效益作为地勘发展资金反补勘查,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建成可持续发展的“十院模式”。

谱写“党群关系、文明和谐”新曲

内蒙古地勘十院党委下设10个党支部,党员人数102人,大部分为专业技术骨干,各个岗位都有党员力量充实。该院以地勘经济发展为中心进行了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并深入开展了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充分发挥了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在党建方面,该院全面推进创先争优工作中的承诺、践诺和群众评议等工作。按照内蒙古地勘局党委和市直工委的要求,该院深入开展了“创先争优典型选树评比表彰”活动。在赤峰市创先争优专项表彰推荐中,该院党委被评为“赤峰市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在宣传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该院党委以党员干部思想教育为抓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包括道德讲堂、“七一”学党章、党员干部警示教育、拓展训练等。该院还连续多次举办了职工内部运动会、职工新春联欢会和职工书画展,并多次承办了内蒙古地矿局篮球、排球比赛。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充实了该院职工的业余生活,还使广大职工能够以更为饱满的精神面貌投身于生产工作中。通过活动,职工队伍变得更为稳定,工作气氛更为和谐,工作效率更快,质量更好,队伍的凝聚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近十年来,该院先后荣获了自治区授予的“五一劳动奖状”、“内蒙古自治区精神文明单位”、“内蒙古自治区精神文明标兵单位”荣誉,并连续6年被评为“内蒙古地矿局先进单位、先进党委”。

该院主动帮扶赤峰地区贫困村镇,惠及民生。自2012年4月起连续3年,该院均与林西镇十二吐村开展了共建帮扶活动,投入5万元帮村里建起养殖基地,为村委会更换了办公用品。在赤峰市“文明单位结对共建百村行动”中,该院还与翁旗乌丹镇杨家营子村结成共建单位,投入4万余元为其建设“农牧区精神文明活动站”及购置配套活动设施器材,并承诺帮助其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通过这些活动,该院解决了部分困难群众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为赤峰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贡献了力量,为“玉龙”的飞翔积聚了更为广阔的群众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他们创造的神话还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