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辞:
鲁迅先生曾称赞:“第一次吃螃蟹的人是很令人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把这句话用在四川省地矿局化探队身上应当很是妥贴。
四川省地矿局化探队造就了很多这样的第一次:在四川省地矿局第一个出资购买矿权;第一个大胆“走出去”,到国外进行矿产资源合作勘查开发……第一次当然意味着要在未知的领域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也就意味着可能会遭遇风险与失败;但同样,也意味着可能遇到好运气,淘得“第一桶金”。事实上,正是因为这样的大胆“吃螃蟹”,比如第一个购买矿权,这个队有了与强者共舞的资本;而第一个“走出去”,这个队与很多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搞好一个队,仅靠敢吃“螃蟹”是不够的。化探队的独到之处还在于:咬住地质勘查主业不放松,获得了地勘经济的飞跃;构建起灵活的用人机制,留住了“旧”人,招进了“新”人,引进了“高”人……一路走来,激情燃烧;艰辛拼搏,一路收获。这又印证了鲁迅先生的另一句话:地上本来没有路,但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四川省地矿局化探队不但找到了路,找准了路,而且越走越康庄,越走越豁亮。
感言:
29载光阴弹指而过,化探队由一支单一从事地球化学勘查的专业队成长为综合性地勘队伍,综合实力在全局名列前茅。
今天,已近而立之年的化探人站在新的起点,面临新的挑战。如何更好地贯彻省局确定的“三个五”工作思路,以地质找矿突破为契机,实现打工经济向自主经济的转变,完成产业升级,是化探人正在思索的课题。
——四川省地矿局化探队队长李进
观察透视:
四川省地矿局化探队虽然规模小,但迸发出的能量令人刮目相看:连续10年(2003年~2012年)经济指标考核在四川地矿局名列前茅;地勘经济保持了连续10年的快速增长,实现总产值从1901万元到2.1148亿元的飞跃,职工人均收入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同时,该队在地质找矿上也盆满钵溢:提交了中型以上矿床12处,其中超大型、大型矿床7处;新发现金、铜、铅、锌、稀土、锂辉石、萤石矿产地14处;金、铜、镍、钼、铅、锌、铁、锰、锂辉石重要找矿靶区50余处。
德阳,大德如阳。
诗圣杜甫曾赞誉德阳:“及兹险阻尽,始喜原野阔”。而今天的德阳,已是世界最大的大型铸锻钢制造基地;全国惟一的“联合国清洁技术与再生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亚洲最大的雪茄烟生产基地;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
四川省地矿局化探队坐落于“古蜀之源,重装之都”的德阳。当德阳市今年迎来自己30岁的生日时,扎根于这块热土上的化探队也迎来了自己29岁的生日。
化探队虽然是四川省地矿局最小规模的地质队,但由于最早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因此成为该局惟一连续10年(2003年~2012年)经济指标考核全部合格的单位。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职工收入,该队都连续10年在全局名列前茅。2012年,该队实现总产值2.1亿元,位列四川省地矿局从事基础地勘工作单位第一。更为重要的是,化探队完成了由一支单一的化探队伍成为综合性地勘队伍的蜕变。
近日,记者走进化探队,一探其十年磨剑横刀立马的奋进历程。化探队队长李进说:“这样一场大回溯、大总结、大检阅,不为别的,只为我们坚持地质找矿的激情持续燃烧,向着更高更大更远的目标前进。”
从2003年到2012年,化探队地勘经济保持了连续10年的快速增长,实现了总产值从1901万元到2.1148亿元的飞跃,职工人均收入也实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化探队的经济高速发展不仅仅在于经济总量与质量的提升,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地质找矿上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果。10年来,该队提交了中型以上矿床12处,其中超大型、大型矿床7处;新发现金、铜、铅、锌、稀土、锂辉石、萤石矿产地14处;金、铜、镍、钼、铅、锌、铁、锰、锂辉石重要找矿靶区50余处。同时,该队在地热资源勘查开发、农业地质调查、地质公园勘查评价、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矿业权核查、矿产资源规划、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及工勘建设等领域也有不俗的建树。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动了该队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近年来,该队荣获了“四川省文明单位”、“四川省模范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四川省先进职工之家”、“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全国矿业权实地核查先进集体”、“全国优秀勘察单位”等荣誉。
一个不足300人的从事化探基础工作的队伍究竟凭借什么样的神器,让言辞如此铿锵,让蜕变如此华丽呢?
NO1前瞻眼光
绝对不见异思迁,移情别恋。死死盯住地质勘探业,痴情不改。
2002年,化探队的发展“扑通”一声跌入了“寒冬”,曾经创造过年产49千克黄金记录的理县危关金矿以及红原刷经寺金矿、平武银厂金矿因资源枯竭、技术局限、环境影响等多种原因相继关闭,国家基础地质工作任务也极度锐减。化探队何处去?很多人试图寄希望于当时异常火爆的建设市场冲出重围,寻找生机。但化探队领导班子经过反复分析权衡认为:“干工勘市场,化探队没戏。”但化探队掌握了相对尖端前沿的化探手段,队伍精干、技术雄厚,更重要的是沉淀了丰富的化探资料,这是化探队“人无我有”的比较优势,只要矢志不渝,完全可以东山再起。于是,化探队把地质找矿定位为该队的基础产业,并制定了一系列措施狠抓“地质项目、地质科技和地质人才”等“三地”工作,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实际的地勘业发展之路。
做地勘业,不是做一个故步自封的地勘业,而是做一个全新的、完全开放的、市场化、宽领域的地勘业,地勘业本来就是一篇大文章,“做”就要把大文章做出“彩”来。为了迅速拓展地勘业市场,从2002年开始,化探人就勇敢地“走出去”。他们南下雅安、攀枝花,北上广元、巴中,东进重庆、达州,西征甘孜、阿坝,几乎把四川每个地区都“踏了过遍”,并很快就冲出了夔门,冲出盆地,在渝、滇、黔、藏、贵、陕、甘、青、宁、新、蒙、晋、湘等20个省(自治区)以及几内亚、纳米比亚、蒙古、老挝、马来西亚、苏丹、刚果(金)、缅甸等8个国家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在“请进来”方面,他们也走在了前面,已在国内与中金黄金、福建紫金、福建天宝、福建华闽、四川川威、四川龙莽等大公司、大企业有了成功合作,在国外也与澳大利亚、缅甸、老挝、纳米比亚等国大型矿业公司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随着国家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的出台,化探队领导班子紧紧抓住重大找矿机遇期,结合队情及时提出了地质找矿“358”目标,进一步加大对地质找矿的投入,加强地勘先进科学技术的综合应用,增强对地质成矿条件、成矿规律及找矿模型等的综合研究,推广运用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新工艺,准确把握“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国家地质找矿新机制,在推进社会地勘项目的同时,积极争取公益性、基础性地质项目,承担基础化探、区调、矿调等国家保障工程项目,并在四川、青海、西藏、新疆等省(自治区)积极参与基金项目和财政预算项目的竞标。2011年以来,该队承担了国家保障工程大调查项目3项、地勘基金项目8项,成功回归国家基础地质工作。在国家海外风险基金地质勘查项目竞标中,该队也是在全局傲视群雄,在几内亚、纳米比亚、蒙古等国家承担“海风基金”项目8个。近3年来,该队提交了金川李家沟、马尔康党坝超大型锂辉石矿床2处,布拖交际河大型萤石矿床1处,实现了地质找矿新突破,潜在经济价值超500亿元。
NO2市场拓展
用市场的意识经营矿产、矿权。围绕市场需要,拓展扩张服务领域。第一个在四川省地矿局出资购买矿权,第一个大胆“走出去”。
化探队大胆地提出了“以矿业开发为主导”和“拓展商业地勘领域”并重的发展思路,牢牢抓住国家对地勘工作发展新要求的形势,积极把握国家西部大开发、资源保障系统建设、城市工程建设及加强民生工作和矿政管理工作等新机遇,进一步完成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大步流星地踏上了一条市场扩张之路。“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化探队抢先迈进了地质公园勘查评价、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地热资源的勘查开发等诸多领域。不经意的10年间,该队已从一个单一的化探工作队伍发展成为了集固体矿产资源勘查、液体矿产资源勘查、环境地质调查、地灾勘查、设计、施工及岩土工程勘察等一体的综合性地勘队伍,并在地勘业界成功地树立了化探扫面、金矿勘查开发、锂辉石矿勘查、地热开发、矿政服务等五大品牌。
矿权经营,更是让化探队尝到了甜头。早在2002年,化探队就自行出资购买矿权,成为了四川地勘单位中自行出资购买矿权的第一个。通过对积累的地质资料进行N次开发与相应地开展地质工作来获取矿权,到2004年化探队就一举拥有了矿权38个。2006年~2007年在四川省进行矿业秩序整顿、停办新矿权的形势下,化探队积极研究新政策,成功在国土资源部申办新矿权3个,开创了四川省先例。拥有了矿权这一大资本,他们又在矿权经营上下功夫,通过与具有雄厚资金实力和技术实力的大企业、大公司开展战略合作,使矿权经营效益实现最大化。面对世界金融危机对矿业经济的强烈冲击,化探队领导班子又迅速调整矿权经营思路,改变经营模式,采取分类排序、有进有退、区别对待、合作双赢的方式:一是通过盘活已有矿权资源,加快矿权经营步伐;二是加快合资公司的清理工作,推进和完善合资公司工作,提升矿权管理效益;三是与强者共舞,进一步与有实力的国内外大企业、大公司合作,应用合作获取矿权、合作矿山开发等多种模式,推进矿业开发突破。10年来,该队通过合作矿权而取得的收益,为全队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NO3精细管理
用集权方式管理财务资金;用精益求精管理质量工作;用全程监控管理安全生产。
关于精细管理,化探队有很多广为人知的经典故事。在经营管理方面,最有效的是全过程的精细监控。在质量管理方面,最具特色的是各个实体之间相互学习、监督,集中观摩挑刺。而关于安全,最有成果的是培训管理有方、实战经验丰富。
10年来,化探队改变了地勘单位粗放型的管理模式,不断加强管理体系的建立,增强管理制度的执行力,提高管理水平,增强管理效益,把精细化的管理融入到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形成了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生产要素管理;以项目管理为龙头的生产环节管理以及以“三体系”运行为重点的生产经营保障系统管理等三大管理系统,逐步建立起了适宜队伍改革发展的现代化的科学管理体系。通过对资质的管理,加快市场准入资质的建设和提升,该队已拥有固体矿产勘查、液体矿产勘查、地球化学勘查、地质灾害勘查、设计、施工、岩土工程勘察等甲级资质10个,地质测试、工程测量等乙级资质3个,取得了质量管理、职业安全管理及环境管理“三体系”认证;通过对生产经营机构的管理和完善,推进二级实体法人化,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集中了专业优势力量;通过合同、资金、项目等精细高效的管理,提高了经济运行质量,提升了经济效益,到2012年末经济规模突破2亿元;通过对质量、职业健康安全及环境管理,确保了地质工作的成果质量、地勘项目设计、野外施工及成果报告质量的优良率均达到100%,承担的大多数项目设计、原始资料、成果报告质量均获省部优秀级,圆满实现了安全生产管理目标。
技术质量管理,将野外一线的4名教授级高工全部收队集中到总工办开展全面的技术质量管理工作,那可谓是其他地勘单位“敢想不敢干”的事。通过采取这一系列大胆的技术质量管理举措,使得化探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地勘工作成果。比如,近年实施的青海省格尔木市的化探项目设计、野外施工各阶段质量连续两年4次获得“青海省国土资源厅优秀级”,项目成果在青海省面向全国地勘单位的300余个省地勘基金项目立项论证中得分名列第一;西藏邦多幅1∶25万区域化探及四川南江地区1∶5万矿产远景调查等国家资源保障工程项目设计、野外施工质量、项目成果均获得“中国地质调查局优秀级”;四川冕宁银厂沟稀土矿预查等一大批省地勘基金项目成果报告及原始资料质量,获“四川省国土资源厅优秀级”;几内亚3个全国首批境外风险勘查基金项目完成目标任务,率先在同类项目中经国土资源部惟一检查验收通过;3个矿产资源规划项目获国土资源部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一等奖。化探队开展的地质工作质量在地勘业界得到了广泛赞誉,他们的服务、质量得到了广大业主的赞誉,一些业主甚至愿意多付20%以上的工作费用,要求化探队前去开展地质工作。
10年来,该队未发生一例安全责任事故。“5·12”汶川地震时,几位身处震中映秀的地质队员将100多位灾民一同带出了震中;2013年“7·10”大暴雨期间,13位失去联系多日的地质队员,最终处变不惊、沉着应对安全脱险等,得到了光明日报以及中国新闻网、新华网等媒体的传扬。
经营实体管理,在化探队既精细到位,又打开放活。该队对实体管理既实行资源整合和财权上的相对集中,在队生产经营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下,拧成一股绳全面出击,又充分调动发挥各实体的专业优势,分专业、分地域地开展分类经营、专攻突破。这种“小河欢腾大江奔涌”的模式,使大队和实体、实体和实体之间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彻底打破了诸侯经济、各自为阵的格局。由于实体的性质不同,专业经营领域、地域有差别,大队管理层深入实体抓管理、做服务,对实体的管理实行多元化的分类指导是化探队对实体管理的“成功之鉴”。化探队把全队各种生产经营工作的大会分成了若干个在各实体召开的小会,目的就是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困难克服什么困难,这种辩证施治、对症下药的会议,特别受到实体单位的欢迎。“实体不是实体负责人的实体,是大队的实体,大队的发展影响着实体的发展,实体的发展推动着大队的全面发展,形成了一种上下联动、强强联手、分类突破的高效运转模式。”一实体负责人如是说道。
NO4人才战略
依托企业文化建设,构建起灵活的用人机制和合理的分配激励机制。而恰好就是这种机制,留住了“旧”人,招进了“新”人,引进了“高”人。
化探队通过近30年文化建设的积淀,提炼形成了核心价值理念、职工行为规范及单位形象标识系统,培育出了具有地勘单位特色的良好文化体系。10年来,该队职工的收入随着队经济效益同步增长,建立完善了项目绩效考核制度、管理人员绩效考核办法等收入分配制度,员工工资与经济效益全面挂钩、与工作绩效全面挂钩。该队通过建立外引内培、储用结合、优胜劣汰的人才开发运行机制,构筑了完备的激励手段和措施,激励职工深造学习,加强职工对内、外培训,为职工搭建了良好的学习平台。该队目前有研究生以上学历职工22人、本科学历职工160人;地勘专业正高工6名、高级工程师72名、工程师100名,形成了一支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队伍。
应该说,在四川省地矿局,化探队算得上是一支知识密集型队伍,但化探队近几年依然一直保持着对职工的引导和培养上“高投入”。培养锻炼人才,壮大人才队伍,提高人才素质,该队有着自己的“独门绝技”,那就是充分发挥人才之“长”,充分调动全队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按市场和发展的需要配备、培养、激励人才。在市场经营中,既让单人出击“生龙活虎”,又协同联手作战“一网打尽”;在项目实施中,既集中发挥大队技术专家组的作用深入野外一线监控、指导,又充分开展野外实地的“传帮带”及项目技术研讨。该队对人才的使用、培养都紧紧围绕地勘实际工作深入展开,真可谓“不玩虚的,只来实的”。
一位管理者曾这样评价:化探队所拥有的这些意识,这些做法,其实别的单位也有,都是些惯用手法,但关键是化探队说到做到了,且做到了位,做到了家,做出了品位。
化探队保持了10年的高速发展,实属不易。关于这10年,李进队长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依托国家任务;第二个阶段是依托找到的金矿支撑了5年;第三个阶段是进一步开拓市场,并在管理上苦练内功。而在党委书记肖尤元看来,之所以取得丰硕成果:一是班子的前瞻眼光与职工不服输的拼搏意识;二是咬定矿业矿权的青山不放的执着精神;三是经营的市场理念。更重要的是,每一步棋子,都真正地落到了该落的实处。
10年,绝对不是化探人可以放慢脚步停歇的台阶,而仅仅是更上一层楼再创辉煌的基石。反思是为了进步,总结是为了提高,回顾是为了展望,化探人的目标是永无止境,办法是脚踏实地,方向是始终前行!
编辑辣评:
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如何让每一年过得精彩,过得有意义,四川省地矿局化探队的秘诀就是用真心换来真诚,用专业换来市场,把每个想法落到实处,把每件事情做到极致,打出了品牌。如此,该队前行的脚步就会越来越铿锵有力,自信心也会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