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一片“民心”

——宁夏地矿局水环院宁南勘查找水纪实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宋进荣 杨波 发布时间:2014-05-23

观察透视:

2007年至2012年,宁夏地调院历经近5年工作,现已全面完成宁夏回族自治区煤、铁、铜、金、铅、锌、磷、硫、重晶石等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利用GIS技术,定位、定量预测了以上矿产不同级别的潜在资源量,并建立了系统的预测成果数据库。

2011年以来,宁夏水环院在“9+1”联创齐争惠民打井活动中,先后为固原地区找水打井53眼,日出水量达2.25万立方米,可解决当地8.6万余人的用水问题。2011年至2013年,该院在全区范围的生态移民点内共找水打井63眼,日出水量达4.4万余立方米,可直接解决12.8万移民的用水问题。

感言:

在漫漫找矿路上,几代地质人秉承“三光荣”传统,发扬“四特别”精神,以一种心怀信念、驰骋四野、兼济天下、英雄无悔的豪迈情怀克服着万千艰难困苦,且行且探寻。千万里,我们追寻着同一个梦想:为祖国的地质找矿事业加油促力;数千个日夜,我们期待着同一个结果:宁夏这方土地上的百姓早日告别贫困缺水的现状。这,就是我们实实在在的“中国梦”。

——宁夏地矿局水环院 院长 于艳青

水,是生命之源。

宁夏中南部干旱带是我国最缺水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水成为制约宁南山区脱贫致富、加快发展的瓶颈。

数据显示,宁南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量每年为273立方米,仅为国际标准生存线的27.3%,约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9.12%。

1959年3月10日,一支专门从事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查工作的队伍——宁夏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勘察院(简称“宁夏水环院”)在宁夏成立。

50多年来,这支队伍跑遍了宁夏的大小山川,走过了宁夏的荒滩沟壑。凭借精湛的技术和优质的服务,他们为解决宁夏严重缺水地区人畜吃水问题而努力奋斗,为解决宁夏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中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提供了比较详细的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资料,谱写着一曲水润“民心”的神圣赞歌。

勇担重任 宁南找水屡见奇功

1996年以来,宁夏水环院在其实施的宁南干旱带扶贫找水和“生命工程”中取得了重大突破。而这无疑是这曲赞歌的高潮。

翻开该院这十余年的找水历史,你将为他们创造的一个个奇迹而惊叹:

他们在固原县黑城苦咸水区找到成片分布的淡水资源,结束了当地群众祖祖辈辈吃窖水及苦咸水的历史,实现了宁南找水第一个重大突破。

他们在历来被认为无可饮用水源的罗山西麓红寺堡地区发现了一处“储水断陷构造”,并提交了一处B级允许开采且资源量达3万立方米/日的集中供水水源地。他们提交的“宁夏同心县红寺堡水源地勘探报告”也被原地矿部授予科技进步找矿成果二等奖。

1998年秋至1999年春,一场罕见的大旱灾降临宁南山区,当地持续180多天滴雨未下,近130万亩耕地无法播种,57万人、11万头大牲畜、50多万只羊饮水面临极大困难。他们受命于千钧,奋战110多天,找到了埋深582米的地下甜水。“生命工程”见奇功,找水人被老百姓誉为“水神”。

2003年,他们在严重缺水、苦甲天下又极度贫困的“西海固”地区取得了找水打井的重大突破,在位于固原东部炭山乡成功找到了优质地下水源,创造了宁南地区找水打井的又一奇迹。这口水井,被村民誉为“亘古第一井”。

他们在地处黄土丘陵区,梁峁重叠、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水土流失严重的宁夏南部最缺水的地区之一——“南北古脊梁”地区彭阳段打出了水量丰富、水质优良的深部灰岩裂隙溶洞水,实现在深部灰岩裂隙溶洞水勘查找水的重大突破。

过硬的专业知识、不克服困难誓不罢休的精神,使宁夏水环院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找水奇迹。他们用实际行动在当地人们的心目中树起了一座丰碑。

联创齐争 服务地方又添新彩

2010年4月,我国西南部分省区发生大旱,宁夏中南部更是遭遇百年不遇大旱年。党中央、国务院及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宁夏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国土资源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签订了《合作构建国土资源科学发展新机制共同促进宁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协议书》(简称“513协议”)。

“513协议”为宁夏水环院开启了新的篇章:宁夏生态移民安置区地下水勘查与供水安全示范项目、宁夏中南部1∶5万地下水与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宁夏沿黄经济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宁东能源基地1∶5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工作等等。这些项目的实施,大大提高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境范围内水工环基础勘查的精度,对宁夏回族自治区产业发展、国民经济规划、项目引进和部署起到了基础性、战略性的作用,对建设美丽宁夏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数据显示,自2010年以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宁夏国土资源厅、宁夏地矿局的不懈努力,宁夏水环院在全区范围内共组织实施水文地质探采结合井236眼,其中:中南部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与供水安全示范项目勘查成井67眼、生态移民安置区勘查找水成井60眼,解决了严重缺水地区2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和12.8万多生态移民群众的安全饮水问题,以及部分地区实施农业补灌和特色养殖工程的用水问题;完成石嘴山市6个集中水源地的评价工作,成井93眼,日出水量26万立方米,为石嘴山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保障;在宁东能源基地勘查成井16眼,为宁东能源基地寻找到了多个丰沛的后备水源地。

2012年9月,“9+1”暨宁南勘查找水行动也获得了丰收,53眼机井全部竣工并交付使用,日出水量达2.43万立方米,可直接解决20万人的生活饮水问题。2013年,该院完成中卫市和青铜峡市两地的水源地评价工作,分别成井9眼和7眼,日出水量4万余立方米,充分保障了两市的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需求。

选择坚守 传承“三光荣”精神

“三光荣”精神从来都是地质人坚持的优良传统。这个传统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地质人前仆后继地奉献着青春和热情。

在宁夏水环院近几年找矿的历程中也时时处处可以看到“三光荣”精神所激发的夺目光芒。

2011年9月14日,“9+1”联创齐争活动首批出征的5台钻机和30多名队员凌晨5点就开拔前往扶贫找水点之一——固原市头营镇杨庄村。

杨庄村十年九旱,村民长期靠买水维持生计。当地土地、光热资源充足,但无水灌溉,导致耕地荒芜,老百姓最大的生活诉求就是水。

其实,多年前宁夏地矿局的地质队员就曾尝试在这里打水井,但由于该地区特殊的地层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技术原因都未能成井。该地区群众从未品尝过地下水的滋味,祖祖辈辈吃的都是窑水。杨庄村百姓的吃水问题一直是地质队员心中的“一块石头”。此次再次出征,宁夏水环院高度重视,院长于艳青一再强调“开弓没有回头箭,百姓喝水的事没有退路”。为了能够早日出水,于艳青和院总工程师薛忠歧、副院长董红俊等院领导班子成员们与野外职工同吃、同住,带领技术人员认真分析研究前人的资料,并多次深入现场反复琢磨钻探工艺,积极请教钻探专家,最终确定扩孔口径增大至680毫米,管径为305毫米,填粒粒径要求1毫米~2毫米,且将其洗净。经过不懈努力,五天后,这口井终于出水了,日出水量为240立方米,水清沙净,溶解性固体含量为0.89克/升,完全能够满足人畜饮水要求。村民们激动地奔走相告,83岁的马生贵老人从井口接满一碗水,一饮而尽后说:“从我记事起,村里就缺水。现在好了,大伙能吃上井水了,我就算走了,也没白活啊。”看到老百姓笑靥如花,打井队员们个个满心欣慰。

陆文庆是“9+1”暨宁南项目的技术负责人。在野外,一个项目从最初的水文资料收集,按设计书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到物探、钻探,再到水样采取检验,少则四五个月,多则一两年。但只要项目开工,就没有节假日之说,她随时把衣服一装,提个包,走到哪儿住到哪儿。因为工作的特殊性,陆文庆经常和钻机工人们风餐露宿,性格豪爽的她不但从不说苦,还给自己起了个“野人”的外号。她常开玩笑说:“我要做个坚定的野人。”殊不知,固原市河川乡上黄村的乡亲们早已把她誉为“最可爱的人”。

杨江平,在宁南勘查找水工作中奋斗了30多年,退休后本可以享享清福,但得知“9+1”活动找水打井技术人员紧缺,他主动请缨再次奔赴野外一线。家人担心他患有严重的糖尿病和高血压,不仅在饮食上需多加注意,还不宜过度劳累。可野外工作,饥一顿、饱一顿、徒步行走一天是家常便饭,但他还是顶着家里的压力,执意加入到项目中。

扶贫找水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党群、干群关系和缺水地区稳定发展大局。在对宁夏水环院院长于艳青和其他班子成员的采访中,记者无不感受着他们对打井润泽人民心田的深情。

“能解决老百姓的饮水困难,让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是我院的光荣使命。”据她介绍,宁夏水环院今后将以配合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移民工程地下水勘查为己任,继续完善《宁夏地下水勘查10年规划》,确保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移民及严重干旱缺水区地下水勘查、甘肃省环县苦咸水地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顺利完成,进一步做好“水”的文章。

编辑辣评:

滴滴清泉凝聚着找水人的心血,流淌在宁南大地,润泽着百姓心田。“吃水不忘挖井人”——朴实的话语历经多年仍是百姓为他们送上的最贴心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