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辞:
中国人从来都不缺少辩证思维。正是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下,苦难和磨砺成了一笔宝贵财富,并孕育出一种乐观豁达的豪迈情怀。野外虽然艰苦,但那有地质人的诗与歌;找矿虽然辛劳,但那是地质人的梦与路。与许多地勘队伍一样,华东冶金地勘局综合地质大队也是一支充满辩证智慧且找矿硕果累累的地勘队伍。
多年来,该队秉承“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的“三光荣”精神以及地质队伍特有的专业优势,风餐露宿,以苦为乐,用“天为被、地为床”的豪迈情怀,谱写了一曲曲找矿突破的凯歌。尤其是2013年,该队在白象山铁矿外围探明大型矿产地一处,为安徽省地质找矿“358”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做出了重大贡献。从重视科技创新、拓展勘查领域,到开发地质资料、发扬传统精神,这些无不是该队地质找矿路上攻坚克难的法宝。
感言:
60年来,我队坚持“地质立队”不动摇,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全面推进地质事业发展和进步,勘探出了丰富的矿产资源,有力地保障了经济社会发展。
成绩属于过去,未来更加辉煌。我队将高扬科学发展的大旗,始终做到“两个坚持”,即坚持把地质工作作为立队之本;坚持树立“大地质、大服务”的理念,主动适应地勘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不断扩大服务领域和服务范围。同时,我队将继续发扬“三光荣“精神,充分发挥地勘单位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相信,地质工作将永远是春天。
——华东冶金地勘局综合地质大队队长 汪国庆
观察透视
多年来,华东冶金地勘局综合地质大队坚持地质立队,积极拓展地质服务领域,大力发展地勘经济,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科学发展,在地质找矿突破、人才教育培养、装备水平提升、对外合作交流、科技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在宁(南京)-芜(湖)-铜(陵)地区以及南陵、泾县、宣城等皖南地区进行勘查,共找到特大型矿床1个、大型矿床8个、中型矿床27个、小型矿床100余个,为马钢、铜陵有色及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曾多次受到省部级奖励。“十一五”期间,该队经营总收入累计完成24537.58万元,年均增长22.5%;2012年全年经营收入更是突破1.5亿元,在华东冶金地勘局所属单位中名列前茅。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潘海滨(前排左三)考察岩芯见矿情况
汪国庆队长
地勘分院院长洪东良
乔迁新大楼办公
华东冶金地勘局局长李从文(右一)在白象山外围铁矿实地考察
洪院长(右二)现场察看白象山外围铁矿钻孔见矿情况
白象山外围铁矿中心区钻孔开孔
云南找水现场
“崎岖五岭路,嗟君从我游。”这是著名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写照。“以天为盖,以地为舆,四时为马,阴阳为御”是属于地质人的豪迈情怀。青山绿水、碧草蓝天,寄托了多少地质人的梦想;寒来暑往、栉风沐雨,又有多少地质人默默无闻地肩负着为祖国探寻宝藏的使命。华东冶金地勘局综合地质大队便是这样一支怀揣着找矿突破梦想,在地质工作道路上无怨无悔、坚持不懈、不断前行的队伍。
该队是由华东冶金地勘局原803地质队(1954年成立)和808地质队(1956年成立)于1992年合并而成,2001年随局下放至安徽省,实行属地化管理,主要从事地质勘查、工程勘察、建筑安装等多种经营。2013年,该队白象山铁矿外围铁矿普查项目取得找矿突破,探明大型矿产地一处,为华东冶金地勘局提前完成“十二五”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安徽省地质找矿“358”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做出了重大贡献。
依靠科技创新 实现快速发展
该队现有职工1269人,其中在职职工285人。多年来,该队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纲要(2011-2020年)》,抢抓发展机遇,重视科技创新,坚持地质立队,积极拓展地质服务领域,大力发展地勘经济,促进了全队经济状况和职工收入水平的显著提高。该队坚持“重实际、求实效”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科学发展,在人才教育培养、装备水平提升、对外合作交流、科技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该队现拥有各类专业资质4个,其中固体勘查甲级资质1个、钻探乙级资质1个、物探丙级资质1个、房建总包二级资质1个;拥有高中级专业技术职称68人,初级专业技术职称53人。目前,该队正在以重点产业为龙头,以资质维护和升级为抓手,致力于培养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人才队伍,打造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同时,该队还不断加大装备投入力度,“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285万元,用于地质科研及装备优化。
2006年,该队完成的青阳县长龙岗白云岩矿详查项目获得了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3年,该队承担的当涂县钟九勘探项目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多次获得省级科技进步表彰的同时,该队也是所属局科技创新的先锋。在华东冶金地勘局第二届科学技术大会上,该队承担的安徽省当涂县白象山铁矿外围铁矿普查项目荣获局“十一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同时,该队承担的安徽省马鞍山市小庄地区铁矿普查项目和深部找矿钻探工艺的探索与改进项目分别荣获局“十一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此外,2009年该队还与合肥工业大学、安徽省勘查技术院合作开展了“宁芜盆地南段钟姑铁矿田深部立体地质填图及找矿预测”公益性地质科研项目,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
科技进步逐步转化为工作成果和经济效益。“十一五”期间,该队经营总收入累计完成24537.58万元,年均增长22.5%;2012年全年经营收入更是突破1.5亿元,在华东冶金地勘局所属单位中名列前茅。
拓宽勘查领域 找矿成果丰硕
60年来,该队主要在宁(南京)-芜(湖)-铜(陵)地区以及南陵、泾县、宣城等皖南地区进行勘查,共找到特大型矿床1个、大型矿床8个、中型矿床27个、小型矿床100余个,为马钢、铜陵有色及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曾多次受到省部级奖励。其中,该队小阳冲锌铁矿评价1980年获原冶金工业部物化探找矿成果三等奖;当涂县白象山铁矿勘探1984年获原冶金工业部找矿成果(储量)二等奖;当涂县向阳西和太平山铁矿1985年、1986年获原冶金工业部找矿成果三等奖。“十一五”期间,该队共承担国家和省级地质找矿项目10个,新发现3个中型多金属矿产地、5个小型多金属矿产地和1个具有较大远景的勘查区;累计提交铜矿资源量1.85万吨、铅锌矿资源量12.3万吨、金矿资源量6.47吨、银矿资源量20.93吨、铁矿资源量2780.63万吨,还提交伴生金0.03吨、伴生银17.5吨、伴生钼104.89吨、伴生钴41.45吨、伴生镉13吨、各类非金属矿资源量近1亿吨,缓解了地方资源紧张的局面,为马鞍山市乃至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保障。
该队不断加强地质勘查工作,积极参与省级地勘基金项目,努力拓展社会地质市场,取得了显著成果。2013年,该队共执行省级地勘基金项目4个,其中安徽省当涂县白象山铁矿外围铁矿普查项目获得的铁矿资源量达大型规模;当涂县龙山铁矿深部及外围铁矿普查项目完成野外工作验收,施工钻孔10个,其中8孔见矿,初步估算新增333类铁矿石资源量2000万吨,已通过验收并建议续作,凸显出很好的找矿前景,是该队下一步找矿突破靶区,有望提交又一个大型铁矿产地;铜陵县荷花山铅锌银多金属矿普查项目通过普查取得了初步成果,于2013年8月成功续作,在ZK1503孔见3层10多米厚的铅锌矿(化)体,目测达到铅锌工业品位,在老矿山地区实现了找矿突破。
同时,该队承担了安徽庐江县马鞭山铁矿勘探等较大和具有社会影响力项目5个。其中,安徽省宣城市铜山-荞麦山(马山埠矿)铜硫矿深部勘探项目完成钻探工作量14500米,在ZK20+02孔见矿视厚度达115米,找矿成果超过预期;铜陵县杨冲里金(银)矿普详查已发现5条矿带,在杨冲里矿段的Ⅱ号矿带,见矿工程、层数较多,有望形成中型规模金矿床。
在取得显著找矿成果的同时,该队十分重视综合研究和立项工作。2013年,该队成功立项了安徽省当涂县钟九-姑山铁矿深部铁矿接替资源勘查(预查)和安徽省马鞍山市娘娘山金铜多金属矿普查项目,申报了安徽省绩溪县杨溪金铜钼多金属矿预查、安徽省宣城市荞麦山东部铜多金属矿普查、安徽省休宁县里广山-查山锑矿预查、安徽省泾县檀树岭钼矿深部及外围预查、安徽省东至县铜锣尖锑多金属矿预查等5个安徽省地质勘查基金项目。受马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的委托,该队编制了《安徽省繁昌县长龙山铁矿资源潜力调查与评价报告》等地质报告5份,并全部通过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组的初审;其中,《安徽省当涂县和睦山铁矿资源潜力调查与评价报告》已经通过了老矿山项目办的立项审查。此外,该队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援藏、合作勘查等机会,先后派人在西藏查藏错地区和菲律宾巴拉望岛、阿根廷等地开展地质勘查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果,既锻炼了队伍,又为进一步“走出去”积累了宝贵经验。通过加强研究立项和向省外、境外延伸,该队拓展了地质勘查工作空间,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开发地质资料 立项重点项目
安徽省是资源大省,地质工作程度较高,可供探寻的地表矿、浅层矿已经很少。要想按照过去在浅表层次建立起来的成矿理论和找矿方法来找矿,很难找到隐伏矿和深部矿。为此,该队及时转变观念,把重点放在对地质资料的分析研究上,力求在老资料的二次开发中寻求突破点。当涂县白象山铁矿外围铁矿,这个大型矿床的发现就是老资料二次开发的成功案例。
白象山铁矿是上世纪60年代末被发现,并于80年代提交报告的大型隐伏铁矿床,赋矿部位主要为三叠系黄马青组砂页岩与岩体接触带。而在它的外围仅有一些低缓且零乱的物探异常,没有明显的成矿迹象。然而,该队原总工高道明(现任华东冶金地勘局总工)率领技术骨干着手对老资料进行研究,在查阅了大量钻孔资料的基础上,对钟姑矿田分布的100余个磁异常,结合地质成矿背景进行认真分析、筛选,对比地质特征,结合异常形态,大胆提出了低缓异常应是深部矿体引起的矿致异常的观点,认为白象山铁矿床外围分布的低缓磁异常规模大,地层(赋矿层位)、构造、岩浆岩具有寻找“白象山式”铁矿的成矿条件,深部接触带具有很好的找矿前景。
2005年,安徽省已实施地质勘查专项费项目。各个地勘单位首先要申报立项建议书,通过安徽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专家评审认证,在被认为找矿依据充分、工作部署合理后方能立项,竞争异常激烈。而白象山地区地处钟姑矿田内,工作程度高,找矿难度大,更增加了项目立项的难度。现任该队地勘分院院长的洪东良亲自担任立项负责人,组织精干技术人员编写立项建议书,通过对该区以往地质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研究,从区域地质特征、矿区内地质条件及周边矿区成矿背景等方面对立项观点进行了充分有力的论证,最终得到了专家认可。该项目于同年12月通过立项审查,次年10月批准实施。
发扬传统精神 终获找矿突破
“地质是艰苦行业,枯燥乏味,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做不好这项工作的。”该队地勘分院院长洪东良始终牢记这句话。2006年10月,时任项目负责人的洪东良带领项目组成员一行6人奔赴白象山找矿一线,开始了艰苦的野外工作。项目工作区范围广,面积达50余平方千米。为抓紧工期,项目组成员每天迎着朝霞,背着地质包,爬山涉水,穿行在布满荆棘的山区;伴着晚霞归来,夜间还要分工整理分析当天收集到的资料,合理安排第二天的工作路线。经过3个多月的前期基础工作,项目组掌握了大量的找矿信息和第一手资料。通过数据和资料分析,项目组欣喜地发现,白象山铁矿M27低缓异常从原矿层边缘往前呈逐渐增高趋势,而白象山主矿体沿走向由南往北以15度倾伏,区域性赋矿地层三叠系中统黄马青组钙质砂页岩广泛发育,种种信息显示该区深部是有寻找“白象山式”铁矿的优越找矿条件的。
在此基础上,项目组确定了首孔ZK301深部验证的施工位置。该孔经过约1个半月的施工,于600米见接触带,但没见矿(化)体。这给项目组泼了一盆凉水。洪东良没有轻易表态,拿出放大镜,仔细观察了岩芯,发现岩石普遍存在硅化、碳酸盐化、钠长石化,少量绿泥石化、磁铁矿化,具浅色蚀变的组合特征,认为该蚀变特征显示深部可能存在矿(化)体,便嘱咐钻探不要停,继续往下打,自己赶忙下山查阅白象山原报告的钻孔资料。随后,项目组专门召开了认证会,初步认为该孔所见岩体为岩脉穿插,不是真正的主接触带,应继续钻进。3天后,钻孔打穿岩脉,恢复正常。在洪东良和组员们的坚持下,ZK301孔于810米深处见视厚度12米的磁铁矿体,矿体赋存于接触带内,平均品位全铁达40%,由此拉开了白象山铁矿外围铁矿普查工作的序幕。该项目于2008年~2012年连续3次续作,历时7年,至2013年11月全面完成了历年下达的工作任务,新增铁矿石资源量(333类)11830.81万吨,平均品位全铁达35.46%,提交大型矿产地一处。
在艰苦的野外工作中,洪东良经常说:“地球科学博大精深,很多地质现象及找矿信息难以摸透,关键在于实践,要及时准确掌握第一手资料,同时还要不断学习新的专业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及工作能力,才能合理部署和开展找矿工作。”他乐于把这些经验心得与项目组成员分享。在他的带领下,当时承担该项目的6位年轻地质工作者,如今已成为技术能手、业务骨干,大多担任了项目负责人。
秉承优良作风 服务地方发展
该队不但在地质找矿方面为安徽省乃至全国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保障,还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安全发展提供服务,不断向社会展示这支队伍的专业优势和优良作风。
2010年,我国西南地区出现严重旱情,在国土资源部号召下,该队抽调6名技术人员及钻探找水装备组成找水突击队赴云南救灾。4月2日,突击队开赴云南,星夜兼程,经千里颠簸,于4月5日到达旱情严重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为尽快实施打井,突击队员不顾长途劳累,马不停蹄地奔赴弥阳镇东南的菜花村。到达目的地后,队员们立即分头行动,分析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踏勘地形,研究地质构造。在确定打井位置后,他们连夜平整场地、架设钻机。经过7天昼夜不停地奋战,突击队负责的第一口井出水了。“出水啦!出水啦……”附近地头的村民兴奋地呼喊着,提着大大小小的水桶,穿梭于新打的水井和庄稼地之间。听到水桶叮当作响、水声哗哗,队员们更加充满了斗志。他们辗转于西二镇小河口、弥阳镇新村、新哨镇里芳村,又施工抗旱井3个,4个钻井总进尺258.60米,其中里芳村抗旱井成井后日出水量较大,超过80立方米。由于救灾找水任务完成出色,该队被授予“国土资源部西南抗旱找水打井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同年,安徽省启动了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紧急行动。根据部署,该队负责宣城地区5县、1市、1区的地质灾害隐患再排查工作。该队抽调熟悉地质灾害防治业务的技术人员,组成3个排查小分队,以县为单位对城镇、乡村、医院、学校、集市等人员集中地以及重要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沿线和重要工程建设活动区内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再排查、再巡查、再复查,共完成360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再排查工作,其中新增检查了60多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及时掌握了宣城地区地质灾害点分布情况,为监测防治工作开展提供了基础信息,有力地保障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该队援藏技术干部郭继伟在西藏地勘局西勘集团工作期间,参与查藏错地区矿产远景调查及林周矿调两个国家项目,为两个项目的找矿突破做出了突出贡献,2012年被西藏山南地委组织部评为先进个人,同年被安徽省第四批援藏工作队评为优秀援藏干部。该队选派干部姜志钢在任安徽省泾县云岭镇坝埂村第一书记期间,用实际行动践行群众路线,工作不到一年,便全面制止了当地非法采砂的乱象,调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带动村民发展特色产业,受到了村民的拥护和好评,并在安徽省委组织部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秀。
在当地的各项公益活动中几乎都能看到该队干部职工的身影。他们积极响应马鞍山市委、市政府“慈善一日捐”倡议活动,每年都为弱势群体慷慨解囊,奉献爱心;自发组成志愿者服务队伍走上街头、走进社区,提供志愿服务;前往献血站进行无偿献血。在这支专业素质过硬、工作作风优良的地质队伍里,不断涌现出各条战线上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该队已经连续多年蝉联马鞍山市文明单位称号,其综合管理各项工作还受到所在市、局的多次表彰。
“老三件”挂腰间,“三光荣”记心头,该队正以“先行兵”的姿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探索,砥砺奋进,誓言将献身地质、实现找矿突破进行到底,为国家找出更多的大矿、好矿。
编辑辣评:
地质人身上总是有种令人着迷的气质,这种气质里既有诗人的细腻豪迈,也有科研人的严谨认真。这是野外环境与地质工作的特点赋予地质人的,也是地质人在多年的找矿坚守中历练而成的。时代变化了,而地质人的这种精神品格和气质特点以及那份为祖国找矿的使命依然不改——“老三件”挂腰间,“三光荣”记心头,年轻的歌还在响彻山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