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美丽家园

徐州对采矿废弃地和煤炭塌陷地进行复垦再利用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江 视 发布时间:2014-07-31

徐州是江苏省惟一的煤炭基地,煤炭开采历史超过100年。百年的煤炭开采在为国家贡献了大量能源的同时,也给徐州生态环境遗留下了很多后患。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徐州便着手对工矿废弃地和煤炭塌陷地进行复垦再利用探索,同时,这也成为徐州市节约集约用地,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改造城市面貌的一条重要途径。

江苏的煤炭在徐州,徐州的煤炭在贾汪。贾汪是徐州老煤炭工业的发源地,至今已有130多年的开采历史。在煤炭开采高峰时期,贾汪区境内有大小煤矿237座,高强度的煤炭开采给这里遗留下超过75平方千米的煤炭采空区,采空区内逾7成的地面形成了塌陷。“在对塌陷区治理过程中,我们采取的是宜用则用,宜耕则耕,因地制宜的原则。”贾汪区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吴洪波介绍说,向采空区要地,尽量不浪费每寸可用土地是他们节约集约利用土的主要原则。

贾汪主城区内占地229亩的“5号井”是夏桥矿的采空区,由于其位于主城区内,土地再利用的价值较高,经过技术处理,一处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安置住宅小区正在开工建设中。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丁陈建介绍说,该城区通过往地下采空区注入粉煤灰与水泥混合浆的方式,使地面不再沉降,“229亩地共打了7万多个注浆管,往采空区内注入粉煤浆,凝固后可阻止地面发生沉降,以达到土地再利用的目的,每亩的治理成本约6万元左右,而作为商品地出让,每亩已超过了100万,经济效益还是相当明显的。”

吴洪波介绍,这项治理塌陷地的技术已十分成熟。贾汪的塌陷区采用这种技术5年来,已建起了一座22层高的楼房。吴洪波说,对于那些远离城区的塌陷地,能复垦成耕地的就加以复垦,实在不能复垦,又不具备再开发条件的,就因地制宜,改造成湿地或城市景观湖。例如潘安湖湿地公园就是按照“基本农田整理、采煤塌陷地复垦、生态环境修复、湿地景观开发”四位一体的模式,建设成的全国首个煤矿塌陷区生态修复的湿地公园。“潘安湖现在已成为国家4A级水利风景区,此外还有城市景观湖南湖,东部旅游休闲度假区督公湖等。”

“沛县安国镇境内的安国湿地也是塌陷地治理的重点区,目前已投入1.66亿元进行一期开发,同时整理出复垦的可耕种的土地3600余亩。”徐州国土资源局局长表示,徐州的采空塌陷区治理经验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模式在全国达到领先水平,“全部治理完成后,可释放出22万亩土地。”

徐州的地理位置是南平原北丘陵,由于历史原因,丘陵地带由于长期开山采石造成超万亩的采石坑塘废弃地。回填复垦这些采石废弃地,再按照建设用地“增减挂勾”的原则,一比一置换建设用地,成为徐州市用以发展工业及城市建设用土指标,节约集约利用土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

“邹庄镇哟山村425亩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已完成了一期318亩的面积,复垦出来的土地已全部实现了耕种,余下的107亩今年年内也将复垦完毕。”邳州市国土资源局局长邵晓旭表示,邳州是徐州市乃至江苏省最早实施工矿废弃地复垦项目的地区,也是徐州市工矿废弃地最多的地区,总面积3.4万亩。自2012年实施废弃地改造以来,邳州已完成复垦3898.06亩、新增农用地3721.62亩、新增耕地3358.70亩。预计到2014年底,将再有15个工矿废弃地项目完成复垦。

工矿废弃地的另一个复垦大户是铜山区。“十一五”期间,铜山区通过关停并转的方式共关闭各类矿山企业260余家,在江苏省率先完成矿产资源整合任务,基本实现了矿产资源规模化、集约化开发利用,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抗山头矿山地质环境整治项目。

该项目在满足矿山生态修复、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综合利用矿山废弃地的基础上,结合徐州市吕梁山风景区建设要求,整理出建设用地近500余亩,并且该区已结合实际地质特点,进行了风景区统一规划,规划建设吕梁奇石市场、吕国风景小镇等项目,将矿山废弃地变废为宝,有效满足了景区建设用地需求,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