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陕西省神木县孙家岔镇排界村存在土地塌陷、残煤自燃、人走屋空、破败潦倒的问题,而现在,村里土地平整、松柏成排。这是神木县推行煤炭采空区治理的一个缩影。
神木是中国产煤第一大县,地处东胜煤田腹地,总面积7635平方千米,储煤面积4500平方千米,占县域总面积的59%,探明储量500亿吨,约占东胜煤田总储量的1/4。
经过20多年的采挖,神木一度深受可不科学生产之害。据当地初步统计,目前全县矿区已形成采空沉陷面积324平方千米,其中沉陷面积158平方千米,悬空面积166平方千米。采煤沉陷损毁旱耕地26460亩、水浇地6247亩、林草地126179亩;悬空面积中悬空旱耕地9401亩、水浇地591亩、林草地116742.98亩。采空区内,已搬迁村民2619户7829人。此外,采空沉陷多次引发矿震。
神木县采煤沉陷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晓虎对媒体表示,在早期开采过程中受生产技术、开采工艺、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回采率只有40%左右,大量资源被浪费。随着时间的推移,残留的煤柱和顶板开始风化,引发煤层上部土岩覆盖层大面积垮塌,地表出现裂缝,残留煤开始自燃,大量有害气体泄漏,环境污染严重,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
神木县痛下决心,采用剥离回填加复垦绿化生物措施对采空区进行治理。
榆林市委副书记、神木县委书记尉俊东表示,让矿业权主体以剥离回填的方式进行治理,不仅可以消除塌陷隐患,对地表进行山水林田路的统一规划,实施生态恢复和复垦造田,还可以对井下旧巷道高温引起的火灾隐患予以彻底清除。同时,剥挖过程中回收残留的煤炭资源,可以当作治理工程经费。这种综合治理模式,不仅落实了治理责任、解决了治理经费不足的问题,也能使开采者、治理者、投资者、受益者相统一,有利于形成推动科学治理的良性机制。
排界南煤矿矿长党振力也回到他曾经粗挖过的旧煤矿,搞治理。因为神木县要求“谁污染,谁治理”;另外,治理有钱可赚——可以再采残留煤,采出残留煤卖了钱,再用于回填治理。
据统计,神木采煤沉陷区和火烧隐患区压覆煤炭资源约10亿吨。
据估算,煤价下跌前,党振力在排界南煤矿矿区治理过程中通过回收残留煤及治理,每亩地能盈利100万元左右,可以用这笔钱再去治理塌陷区。回填的地表上种草种树,治理好后的土地无偿返还给当地农民。矿区周围全部填平,治理好后可新增耕地面积3000亩。
越来越多的煤矿主回来采残煤,治煤害,再复垦。
据了解,神木县目前共审批了25个综合治理试点项目,治理总面积36909.445亩,其中剥离面积29907.2亩、外排土场7002.245亩;治理项目已对5099亩采空区进行了填实,彻底解决了治理区地表沉陷、裂缝、井下旧巷道着火、开采下组煤透水等问题,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确保了周边矿井的生产安全;综合治理项目已开挖面积7880亩、回填面积5099亩、复垦绿化面积8639亩,其中新增耕地3961亩、绿化4078亩。
据王晓虎介绍,这25个综合治理试点项目预计可回收残留煤7093.16万吨、可收取周边区域配套治理备用金5.75亿元、生态恢复治理保证金7.47亿元。现已收回备用金4.18亿元、保证金3.28亿元,回收残留煤炭资源1105.9万吨,累计上缴各类税费8亿多元。治理企业为当地村民兑现临时用地等各类补偿款12.8亿元,人均24.5万元,治理区农民收入实现了大幅增加。实施治理项目的大多数企业回收残留煤,支付各种税费后,还有一定的盈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