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河曲:“黑色”煤电绿色发展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邢云鹏 贾树林 发布时间:2015-12-02

入冬以来,天气转冷,但山西河曲县项目建设现场却热火朝天,捷报频传。9月28日20时58分,神华神东电力山西河曲发电有限公司1号机组顺利通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正式投入商业运行;10月23日,山煤河曲2×35万千瓦超超临界低热值煤发电项目现场,项目主厂房基础上的第一罐混凝土顺利浇筑……

河曲是晋西北的产煤大县。在2015年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煤炭产业不景气的大环境中,河曲县加快了转型发展的脚步,潜心打造碧水蓝天。在创建省级园林县城和省级林业生态县的同时,该县通过不懈努力,不仅收获了煤电产业“由黑变绿”的丰硕成果,还着力打造现代企业的“升级版”。

煤电产业“由黑变绿”

煤、电传统产业是河曲县工业的支柱和主体,“火电、水电、矸电”的三足鼎立,早已奠定了该县晋北煤电基地的基础。但是,面对实现煤炭价值最大化的问题,河曲县算了这样一笔账,低热值煤是煤炭产业避不开的“赘生物”,一吨4000大卡以下的低热值煤,发热量可折合为0.285吨标准煤。如果建设一个装机容量为35万千瓦的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年消耗低热值煤达250万吨,年产值达5亿元,还可减少堆放占地面积100余亩。对河曲县而言,低热值煤发电是实现经济发展“绿色”升级的一个有力支点。

河曲县不仅抓住了低热值煤发电项目规划核准权下放的机遇,而且凭借多年煤转电的实践与探索,使项目一开始就站在了较高的位置。

据介绍,神华神东电力山西河曲发电项目是全世界投产的第二台35万千瓦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同时也是全国3台在役的超临界循环流化床机组之一;山煤河曲2×35万千瓦超超临界低热值煤发电项目同样位居全国前列……这些项目的开建、投产,将为河曲县乃至忻州市的能源发展与环境保护做出重大贡献,也标志着该县朝晋北大型煤电基地的目标又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

煤电联营一体化发展

破解“煤吃电”还是“电吃煤”,河曲县在忻州市率先实现了煤电联营。在河曲,煤与电不再是“老冤家”,而是“一家亲”。神华河曲电厂与上榆泉煤矿“联姻”,山煤低热值煤电厂与山煤露天煤矿“配套”,神东低热值煤电厂与神达惠安煤业“牵手”,全县电厂的三大代表分别实现了煤电联营互保、一体化发展,走出了一条清洁、低碳、绿色发展的路子。用当地人的话讲,低热值煤从矿里采出来,“一铁锹”便运进了电厂,省去的是中间运输环节,延长的是煤炭产业链,增加的是从煤变电、从黑到绿的生态价值与经济效益。据悉,仅山煤河曲2×35万千瓦低热值煤发电项目一项,年可“吃掉”低热值煤200多万吨,预计年创造利税2亿多元。

此外,神华神东电力河曲低热值煤发电项目二期2×660兆瓦发电项目已于6月5日取得了山西省发改委“路条”,现场“五通”条件具备,即将进场开工。山煤河曲2×350兆瓦低热值煤发电项目现场,里程碑性质的“第一罐混凝土”浇筑之前,准备工作也达到精密程度。专业人员告诉笔者,在试桩环节,为保证桩柱承重水平误差在毫米级以内,试桩由地下24米一直增加到28米。神华河曲电厂三期2×100万千瓦项目正积极争取“路条”。

河曲县在“煤电一体化”发展过程中,不但实现了高精细,而且朝着“批量化”发展。目前,各个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在今年1月~8月忻州市重点工程和固定资产完成情况排名中,河曲县的多项指标名列前茅。

以煤为基 多元发展

按照“以煤为基、多元发展”战略,近年来,河曲县全力推动煤炭产业向市场主导型、清洁低碳型、集约高效型、延伸循环型、生态环保型、安全保障型“六型”转变。以延伸循环型为例,山煤集团计划依托河曲两矿及配套选煤厂,规划建设循环利用工业园区,运用先进技术,从原煤到低热值煤发电,再到汽油、柴油、煤制天然气,实现煤的分级分质梯级利用。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旱灾的考验之下,河曲县以触底反弹的强劲势头狠抓“项目提质增效”。该县县委书记直接挂帅,县乡村三级干部同心同力,常态化开展“项目服务月”活动,重点落实“三个主体责任”,即县政府负起重点工程推进主体责任,项目建设单位负起实施主体责任,各职能部门负起服务主体责任。

今年,该县组织实施省、市、县重点项目51个,总投资361.86亿元。作为重大产业项目考核A类管理县,该县涉及重大产业项目9个。同德化工等一批本土转型企业也在技术创新中不断发展壮大。该县连续3年被评为“山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位列36个C类县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