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茂名建设露天矿生态公园大力恢复生态环境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顾大炜 发布时间:2016-05-24

从卫星上俯瞰茂名,会发现在其城区西北角有一块巨大的“疤痕”,这是当年因开采油页岩而留下的露天矿坑。

茂名被称为“南方油城”,在油页岩开发中留下了长5.2千米、宽1千米、最深处距地表超过百米的两个矿坑。

茂名市委、市政府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果断放弃采矿收益,2013年谋划建设露天矿生态公园,2014年采取人工造林及封山育林方式,大力恢复生态环境。

居民忆旧:浮尘、矿坑、酸水湖

家住茂名露天矿区口的村民小李说:“以前,这里环境非常差。出入矿区的都是一些大货车,空气中布满浮尘,地上也都是光秃秃的泥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以及露天矿开采形成的巨大矿坑,成为悬在周边居民头上的利剑,时刻威胁着其生命财产安全。

因生态及安全隐患问题突出,茂名露天矿的油页岩开采于1992年全面停止。停采之后的露天矿犹如一块巨大的“疤痕”,横亘在茂名大地上。2004年,茂名市政府与茂名石化公司签订了移交协议。

2011年,茂名市委、市政府做出了关闭露天矿区的决定,并在充分调研之后提出了“以保护为主,整治和建设生态公园一起推进”的思路方案。

关停露天矿建生态公园需要“壮士断腕”的魄力和勇气。据勘探,茂名露天矿除了油页岩之外,还有丰富的高岭土、煤炭储量,总价值高达3000亿元。露天矿只是茂名矿脉上的一个切口。

油页岩除了可以炼油外,也是发电的好原料。粤电油页岩发电项目于2006年启动环评,几经周折最终停止,茂名市为此付出了2.15亿元的补偿。露天矿区的高岭土、煤炭等优质矿藏至今依然是“香饽饽”。目前,露天矿区已组建了守矿护林巡查队伍,对排土场、采矿场20多平方千米的移交区域实行24小时巡查。

关闭露天矿区后,2013年茂名着手谋划建设生态公园。茂名市委、市政府不仅放弃了巨大的眼前利益,还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和精力。截至目前,矿区及周边共有11家污染企业被关闭。

引水,变“坑”为“湖”

为了让露天矿“起死回生”,茂名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过“引水、种树、建馆、修路”的工作思路,将闲置矿坑规划建设为露天矿生态公园,规划占地10平方千米,其中水体面积6.8平方千米,预计总投资超过10亿元。“建设露天矿生态公园,是茂名市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惠民举措,要广泛动员、全力推进,还矿于民,还绿于民,为广大市民营造一个生态旅游和休闲娱乐的好去处。”茂名市委书记许光说。

废矿湖是中石化茂名分公司炼油厂建厂初期开采油页岩矿形成的矿坑湖,集雨面积达6.8平方千米。由于没有进水及泄水设施,再加上后期高岭土采选之后洗矿的酸水排放到湖中,导致湖水酸化,周边水土流失严重。引水改善废矿湖的水质,是露天矿“起死回生”的一个前提。

引水工程2014年10月动工,包括扩建800米公馆支渠、新建950米引水渠、新建1130米泄洪渠、筑填920米大坝、堆砌4万平方米人工沙滩浴场五部分内容。目前,各部分工程已基本完成。今年3月31日,引水工程正式通水。到10月份,矿坑湖库容将达到1.6亿立方米。

据茂名市环保局透露,目前矿湖中的水质PH值仍呈偏酸性。随着新鲜水源的不断注入和中和处理,目前其水质已有部分指标接近二类水质标准。到今年10月份,其水质有望达到地表4类水标准,届时可解决8800亩农田灌溉用水和茂名高新区河西工业园用水问题,并作为储备水库可改善枯水期的小东江水环境,进而改善城市环境。记者在现场看到,矿湖中已有成群的鱼类游动,鸟类也在湖中栖息觅食。据了解,一项针对整个矿区的环评即将启动,报告有望今年10月湖水注满之际出炉。

“露天矿是茂名的根,是茂名的源,承载着茂名悠久的矿业历史文化。因地制宜,建造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矿山生态公园,既改善环境,也传承历史,群众的生产生活都将从中受益。”茂名市市长李红军说。

有了充足的优质水源,种树成为了“生态疗法”成功的关键。由于开采后的矿区到处是岩石,无法直接植树种草。为此,茂名市统筹资源,把城区公园湖水治理工程清淤挖出的大量塘泥运到露天矿区种树,大大节省了投资。同时,他们应用“能源矿迹地生态恢复技术”,两年投入数千万元,植树7000多亩。

这座在很多人印象中灰蒙蒙的南方油城,正在蜕变成为一座鲜明灵动的滨海绿城。

挖掘半个世纪的城市记忆

这块“疤痕”是南方最大的露天矿山,其存在约有半个世纪之久。

1954年春,国家派出130钻井队进驻茂名,展开大规模勘探,发现茂名油页岩适宜大型露天开采。茂名发现油页岩矿的消息,引起中央高层关注。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到:“我们现在准备在广东茂名搞人造油,那也是重工业。”1956年4月28日,周恩来总理批示:“中央同意在广东茂名建设规模为年产100万吨原油的油母页岩炼油厂。”

1958年8月,露天矿山在茂名破土动工。上万名由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和民工组成的建设大军齐聚茂名油页岩蕴藏区,用锄头、畚箕加扁担,上演了现代版的“愚公移山”。

随着国内油田的逐渐发现和国家的对外开放,成本较高、污染较大的油页岩开发逐步停止,露天矿风光不再。但露天矿承载着城市记忆,是典型的工矿业遗迹,具有生态、景观、文化、生产、经济等方面的多重属性,极具科普价值。

茂名市依托原矿业公司废弃厂房,改造成集展览、科普、藏品收集等多功能的露天矿生态博物馆。这也是广东首家矿产遗址博物馆,旨在传承老一辈建设者的开拓精神。

博物馆的建设不仅依托废弃厂房,还就地取材、保持历史风貌,充分利用好每一块资源,减少资金投入。记者在矿区中央的一座山岭上看到,建筑工人正忙碌着。博物馆工程占地面积60亩,项目于2015年12月开工建设,预计今年7月可完成主体工程。落成之后的博物馆将成为一个传承茂名矿业文化和油城精神的平台。

矿坑周边居民将逐渐受益

在博物馆的旁边,一个依托目前已有的旧厂房,参照北京798艺术区、上海新天地而建立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正在规划中。该文化创意产业园力求修旧如旧,以激发进驻人员的创作灵感。

为了盘活露天矿生态资源和历史底蕴,修路成为“八字方针”的一个重要环节。矿区公园路网由一段主线和五段支线组成。主线连接露天采矿场以及南北排土场,各条支线是公园重要的观光道路。目前,公园路网已建设里程25.22千米,含主线9.38千米、支线15.84千米,今年计划修路9.46千米,包括主线5.91千米、3条支线3.55千米,建成后可全线贯通公园外环道路,形成环湖路网。同时,公园也建设了其他的景观配套,包括绿道、亲水平台等。

路通财通,露天矿不仅本身要变废为宝,其溢出效应已经让附近村民受益,随着各项工程的如期推进,实实在在的变化每月都在发生——矿湖的蓄水量每天都在增加;投资达1000多万元的饮水工程,也将让村民们喝到了便宜干净的自来水;村民们正抢抓机遇,致力加快打造花园般的村庄,发展农业、旅游业、餐饮业等。

“矿藏好比‘及时雨’,挖一挖效益立竿见影,但我们要给子孙后辈留下‘长流水’。”作为茂名露天矿区最后一任矿长,黎安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