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矿商“恶搞式”倾销,意在摧毁我国铁矿产业根基。这样的焦虑情绪正在业内持续蔓延。
近年来,国际铁矿石贸易垄断局面不断加剧,国际矿业巨头趁机操控市场,对我国铁矿产业乃至钢铁产业造成严重冲击和影响。
特别在当前低矿价形势下,主导全球铁矿石贸易的矿业巨头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仍在逆市扩产。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国际矿商的战略意图就是通过低价倾销,将高成本矿山挤出市场,以谋求长远的、更大的垄断利益。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用户,是铁矿市场垄断的最大受害者。来自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去年我国铁矿石的自给率下降到20%以下。
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钢厂为了降低原料成本,大量使用低品位劣质进口铁矿石,对我国钢铁工业和铁矿产业造成了严重不利影响。
国际巨头玩“降价清场”游戏
随着我国钢铁工业迅猛发展,铁矿石需求剧增。虽然国内矿山经过努力,产业总体规模得到提升,但铁矿石产能的增长仍然严重落后于钢铁产能的增长,难以满足需求,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
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铁矿石进口量为9.33亿吨,同比增加1.14亿吨,增幅14%;2015年,进口9.53亿吨,同比增长2%;2016年1月~5月份,进口铁矿石4.12亿吨,比2015年同期增长9.15%。
其中:2014年、2015年、2016年1月 ~5月份,我国从澳大利亚进口量占进口总量的比重分别为58.7%、63.7%、62.14%;从巴西进口量占进口总量的比重分别为18.3%、20.15%、21.1%。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我国从两国进口的铁矿石量占进口总量的比重由2014年的77%,上升至2016年5月的83.24%,近两年半的时间提高了6.24个百分点。
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十几年来,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从2000年的34%提高到2015年的84%,2016年1月~2月份达到了86.7%的历史最高点。全球优质铁矿资源高度集中于国外矿业巨头,市场被严重垄断,价格暴涨暴跌,波动风险加大。
这位负责人称,过去10年,市场形势好的时候,矿业巨头大幅拉高矿价,国际矿价上涨6倍,巨额利润流向国外矿业巨头,由此国内钢企增加原料成本2万~3万多亿元,导致全行业亏损,沦为国际矿业巨头的“苦工”,在战略上陷入被动,教训惨痛。
当前,国际铁矿石市场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基准铁矿石合约价从2014年的平均每吨135美元狂跌到最低40美元左右,最大降幅近70%。但主导全球铁矿石贸易的三大巨头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仍在逆市扩产。
资料显示,淡水河谷计划到2018年将产量从3亿吨提高到4.5亿吨;力拓计划到2016年将产量从2.6亿吨提高到3.6亿吨;必和必拓计划到2017年将产量从2.2亿吨提高到2.9亿吨。
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相关负责人称,三大巨头逆市扩产,虽然暂时来看,其经济行为是反逻辑的。但从长远看,却有深谋远虑的战略意图。其策略是:在经济上行时,极力哄抬矿价,攫取高额利润;在经济下行时,实施“降价清场”,过度压低矿价,待国内矿山停产减能后,再伺机抬高价格牟利,这种“游戏”已重演两次。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三大巨头扩产直接导致铁矿石供大于求、短期过剩,国际矿石价格一路下滑。
中国铁矿石价格指数显示,2014年初进口铁矿石(62%粉矿)到岸价格133.11美元/吨,2014年末到岸价格70.38美元/吨,2015年末到岸价格42.6美元/吨,2016年5月末到岸价格49.96美元/吨。
上述数据显示,从2014年初至2016年5月末,进口铁矿石下降了83.15美元/吨,降幅达62.47%。2014年、2015年及2016年1月~5月份,进口铁矿石(62%粉矿)到岸平均价格分别为96.69美元/吨、54.85美元/吨、51.99美元/吨,同比下降幅度分别为29.81%、43.3%、12.95%。
市场分析人士称,今年1月~5月份,进口铁矿石价格低位波动,与上年的低点相比有小幅上涨,但供应过剩的趋势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改变。根据相关资料,国际主流矿山的新增产能还将继续释放,低价销售、用利润换市场的策略还将持续。
我国铁矿根基正被倾销侵蚀
当前,铁矿石价格走低,从短期看,尽管降低了进口铁矿石成本,对缓解钢企经营压力有一定好处。不过,业内人士担忧,低矿价会导致国内铁矿开发项目融资困难,投资下降,规模萎缩,给我国铁矿业带来巨大冲击。
一是铁矿规模萎缩加速。由于低价进口矿不断挤占市场,我国铁矿企业退出加剧。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末、2015年末、2016年5月末,规模以上矿山企业数量分别是3447个、3128个、2335个,退出企业逐年增多。2015年全年,国内铁矿企业退出329个。2016年前5个月,国内铁矿企业退出793个,铁矿行业生存艰难。
随着行业不断萎缩,铁矿石产量持续下降。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的监测报告显示,2014年、2015年及2016年1月~5月份,我国铁矿石原矿产量14.96亿吨、13.81亿吨、4.71亿吨,产量同比增幅分别为3.9%、-7.7%、-2.7%。
二是铁矿企业持续亏损。随着2014年铁矿石进口量的增大、铁矿石价格进入下降通道,行业利润大幅下降,铁矿企业持续亏损,生存愈加困难。
监测报告显示,2014年、2015年、2016年1月~5月份,黑色金属采选业主营收入同比大幅下滑,分别下降4.3%、20.7%、9.9%;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3.9%、43.9%、10%。
重点监测的大中型矿山企业结果显示,2014年、2015年、2016年1月~5月份,铁精矿制造成本(加权平均,下同)分别为417.93元/吨、349.08元/吨、312.94元/吨,同比分别降低4.42%、16.47%、14.38%。
记者了解到,为缓解市场压力,各矿业公司纷纷采取降本增效措施,降成本力度不断加大。今年1月~5月份,铁精矿单位制造成本、露天采矿单位制造成本、井下采矿单位制造成本分别低于10年前的2005年单位制造成本3.6%、22.8%、2.5%。但是,受资源禀赋的自然属性限制,成本的大幅下降仍然无法扭转亏损现状。
此外,重点监测的大中型矿山企业2014年、2015年、2016年1月~5月份主营收入分别为879.6亿元、586.51亿元、208.44亿元,同比大幅下滑,降幅分别为12.6%、33.1%、21.6%;利润总额分别为47.45亿元、-79.09亿元、-25.92亿元,同比分别下降38.1%、266.7%、25.92%。
三是投资下降严重威胁后续产能。随着进口铁矿石对我国铁矿行业的冲击,投资意愿大幅下降。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2015年、2016年1月~5月份,黑色金属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1690.2亿元、1365.7亿元、315.3亿元,投资同比增幅分别为2.6%、-17.8%、-24.5%;民间投资分别为1504亿元、1181亿元、240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8.6%、-21.4%、-32.7%。
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相关负责人称,黑色金属采选业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幅度在全国各行业中排第一位,也是近10年来首次负增长。由于投资下降,90%的新建矿山调整、延期和停滞,国内矿山产能下滑,并有加速趋势。
统计显示,目前,国内铁矿采选业从业人员达到98万人,年主营业务收入达9000亿元左右,国家税费收入约1300亿元,配套产业和矿区服务业规模巨大。
业内人士称,如果任由国内铁矿企业倒闭,不仅将带来1万亿元以上的投资损失,还将造成大量土地占用和环境破坏,国家将面临巨大的环境风险,并需承担高昂的治理费用。
另外,如果任由大量低价进口矿涌入,容易产生“办矿不如买矿”的误判,资源“立足于国内”的方针将会产生动摇。过去10年,正是受这种思想影响,国内矿山濒临破产,国际矿商趁机垄断操控市场,给我国钢铁产业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同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从长远和全局来看,必须统筹考虑进口矿和国产矿的开发利用,坚持立足国产矿开发,保持国产矿合理比例。
对进口矿实施反倾销刻不容缓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国内钢铁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大量使用高杂质、低品位进口铁矿石,入炉铁料品质呈整体下降趋势。
业内人士表示,其不利影响有二:一是能源和资源消耗增加。据测算,进口矿品位降低1个百分点,吨铁矿耗提高30千克,燃料消耗上升8千克~12千克,按年生铁产量7亿吨水平计算,钢铁行业将增加总成本近34亿~50亿元。
二是污染物排放增加。我国每年由于进口高污染低品位铁矿石中含硫量每增加0.01%,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0.18千克/吨,钢铁企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17.1万吨,对环境危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5亿元。氮氧化物、颗粒物、二氧化碳、重金属等污染物排放也大幅增加,而且有害元素含量超标对钢铁产品质量也具有较大危害。
环保专家表示,使用低品位铁矿石,表面上看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生产成本,但这是在没有考虑环保成本的基础上得到的。而我国不同类型钢铁企业的环保水平相差较大,一些企业表面上从使用低品位铁矿石上获得了一些利益,实际上不如说是由于忽略了环保成本所获得的利益。
中国冶金矿山企业协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这对那些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标准的企业来讲是不公平的,客观上是“劣币驱逐良币”。因此,禁止或减少劣质铁矿石进口,立足自有资源开发,增加国产矿比例,这不仅是抗衡国际垄断、维护我国经济和社会利益的需要,同时也是保证国内铁矿石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需要。
这位负责人称,如果任由当前这样的形势发展,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将进一步升高,我国将彻底丧失铁矿石市场话语权,严重威胁国家产业经济安全。为保护自有资源开发,抗衡矿业巨头垄断,确保钢铁工业和国家产业经济安全,采取对进口铁矿石反倾销措施刻不容缓。
这位负责人认为,对进口铁矿石进行反倾销,从短期看,矿价会有所提高,钢铁原料成本会有所增加,但从长期看,有利于自有矿山开发,确保整个钢铁产业链平衡健康发展,对提升我国在全产业链上的调控能力和铁矿石市场话语权,维护产业经济安全,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链接:
什么是倾销?
倾销是指一国(地区)的生产商或出口商以低于其国内市场价格或低于成本价格将其商品抛售到另一国(地区)市场的行为。对倾销的调查和确定,由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负责,是与政府对出口的建立制度相联系的。
倾销的定义:
关于执行1994年关贸总协定第6条的协议规定,如果在正常的贸易过程中,一项产品从一国出口到另一国,该产品的出口价格低于在其本国内消费的相同产品的可比价格,也即以低于其正常的价值进入另一国的商业渠道,则该产品将被认为是倾销。
倾销的目的:
以达到消灭竞争对手,垄断整个市场的目的。
倾销被视为一种不正当的竞争手段,为WTO所禁止。因此,反倾销也成为各国保护本国市场,扶持本国企业强有力的借口和理由。
倾销构成要素:
(1)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或公平价值的价格销售;
(2)这种低价销售的行为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包括实质性损害、实质性威胁和实质性阻碍;
(3)损害是由低价销售造成的,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倾销的表现特征:
第一,倾销是一种人为的低价销售措施。它是由出口商根据不同的市场,以低于有关商品在出口国的市场价格对同一商品进行差价销售。
第二,倾销的动机和目的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为了销售过剩产品,有的是为了争夺国外市场,扩大出口,但只要对进口国某一工业的建立和发展造成实质性损害或实质性威胁或实质性阻碍,就会招致反倾销措施的惩罚。
第三,倾销是一种不公平竞争行为。在政府奖励出口的政策下,生产者为获得政府出口补贴,往往以低廉价格销售产品;同时,生产者将产品以倾销的价格在国外市场销售,从而获得在另一国市场的竞争优势并进而消灭竞争对手,再提高价格以获取垄断高额利润。
第四,倾销的结果往往给进口方的经济或生产者的利益造成损害,特别是掠夺性倾销扰乱了进口方的市场经济秩序,给进口方经济带来毁灭性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