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仓古道”话新玉

来源:中国矿业报 发布时间:2016-09-22

祝辞:

祝福汉中玉,你是耸悬九州天际的一抹黛绿,你是静卧云海深处的一潭秋水……

祝福汉源公司,你是藏匿七彩闺房的一位娇娘,你是放飞心灵蝴蝶的一方仙境,你是萌发战略思维的新玉宝床……

感言:

习总书记提倡在“中国经验”与“中国故事”中提炼“中国精神”与“中国魂魄”。作为一家西部地矿企业的董事长,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以舍得割肉的勇气,以舍我其谁的担当,带领6000多名职工和上万名离退休人员,为“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地矿人的光和热!

——陕西省地矿总公司董事长 赵廷周

观察透视:

自陕西省地矿总公司发现汉中玉至今,不过5年时间,但其却拥有了一定数量的探明储量,拥有了一个省级整装勘查区;拥有了玉矿、工艺厂的正常运转,拥有了遍布15个省份的销售渠道;拥有了300余亩的文化产业园,拥有了长达13年的矿山地质公园旅游规划等。

如此引人注目的“集群效应”,证实了他们所拥有的不仅是汉中玉,而是恢弘壮丽的战略目标——更深层次的各类学科和行业领域的大胆融合,更深层次的地矿企业与政府部门的服务嫁接,更深层次的“忠诚、奉献、协作、顽强”的地矿文化建设……

陕西省地矿总公司董事长赵廷周(左一)、总经理刘建勤(前右二)、副总经理兼汉源公司董事长何淑萍(前右一)和汉源公司总经理王峰(右三)陪同陕西省省长胡和平(左二)和庄长兴副省长(左三)视察汉源公司。

在第五个全国赏石日活动上,中国观赏石协会会长寿嘉华(前左一),向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周铁农(中)、原副委员长顾秀莲(前右一)介绍汉中玉雕作品。

仲夏,记者欣然获悉,陕西省地矿总公司汉源玉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源公司”),不仅集汉中玉的发现、勘探、保护与开发于一体,且高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大旗,全力打造“节约集约+绿色勘查+文化品牌”的创业格局,着实令人耳目一新。

如此“集群效应”所拥有的不仅是小的汉中玉,而是大的战略目标——更深层次的各类学科、行业领域的大胆融合,更深层次的地矿企业与政府部门的服务嫁接,更深层次的“忠诚、奉献、协作、顽强”的地矿文化建设……

夏秋之交,记者带着浓厚的兴趣,沿着西汉高速出古城、越秦岭,驱车200多千米后,来到青山绿水、凉爽宜人的“陕西小天府”汉中,对华夏新玉镞——“汉中玉”一探究竟。

巴山蓄王气 汉水载英灵

在汉源公司总经理王峰的带领下,记者从具有2400年历史的“千年古县”——汉中南郑县出发,前往巴山腹地的米仓山汉源玉矿。

一踏上素有“鸟道烟昏青树暗,马蹄风入乱云高”之称的“米仓古道”,就知晓什么叫“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了。虽是水泥盘山路,但仍能感受“一路山重山,云峰人海间”的奇妙与惊险。

路虽不好走,景色却不错。如果说秦岭是雄壮豪放的北方大汉,那么巴山就是秀丽妩媚的南国女子了。只见植被茂盛、溪涧横流、瀑布高挂,连崖壁都是湿漉漉、亮晶晶的。加之迎面撞上的好猫烤烟基地和全国最大冷杉丛林,还有不时闪过的与刘邦、诸葛亮等有关的汉唐以来的诸多人文景观等,让头一次进巴山、踏古道的记者格外新奇。

山道弯弯,“红军之路”的标牌格外醒目。这里曾是李先念、徐向前等老一辈革命家带领秦巴儿女浴血奋战、披荆斩棘,开辟出的令敌胆寒的川陕根据地和“川陕红色交通线”。如今,大山深处仍传颂鲜为人知的南郑英雄故事。

何挺颖,叱咤风云的红军师长,作为井岗山“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循”的红军指挥员之一,受到毛泽东同志的大加赞赏。左明,左翼戏剧先驱之一,曾任延安鲁艺戏剧系主任,其创作的《放下你的鞭子》等优秀剧目,成为“唤醒民众千百万,齐心干”的有力武器……

对此,汉源公司董事长兼党委书记何淑萍深有感触地说:“沿着红军走过的革命道路,传承英雄的民族精神,实现汉中玉节约集约的勘探开发利用,对于在全国地勘系统率先进行事企改革、如今全然致力于转型升级的陕西地矿总公司而言,对于以勘查开发汉中玉、创新发展汉中玉产业一体化为己任的汉源公司来讲,有着不同凡响的现实意义。”

乐从苦中出 曲自静中和

沿着“米仓古道”登上观音山,一号、二号、三号矿区,一直走到海拔1600米处的四号矿区。只见抬头处、崖壁上乃至脚底下,到处都是五颜六色、绚丽多彩的玉矿脉,这里简直就是玉的瑰色天地、玉的璀璨王国啊!

细看一条条触手可摸、晶莹剔透的玉矿脉,却与棱角分明、粗犷豪放的大理岩相伴而生。历经地壳运动、岩浆熔化和渗透演化,变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此天作之合、鬼斧神工,若无地质人丈量大地的敬业精神,谁会想到这宛若仙境的米仓山腹地,能藏匿如此巨大的玉石宝库呢?

翻山越岭之中,伴随记者采访本的跳跃,提及汉中玉的发现、勘探和开发,热情豪爽、沉稳刚强的王峰总经理侃侃而谈。

2011年的冬天,王峰和往日一样,与同伴来到了米仓山深处。原本是想找铜铁矿的,没承想却在地质锤的反复敲打下,在堆积如山的氧化碎石渣下,用一双“地质慧眼”发现了看似裂纹发育、开采价值不大的玉矿脉。

当时,不论在陕西还是全国,正处于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如何破题、解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而正是有了“358”地质找矿突破战略的正确指引和陕西省地矿总公司的大胆决策,才使汉中玉矿脉被发现,进而为加快勘探开发、创造特色产业开辟了新道路。

自2012年起,陕西省地矿总公司通过自有资金投入,以及省地勘基金和省科技专项资金跟进,不断加大汉中玉地质勘查力度,使其“庐山真面目”露出了端倪。此后,陕西省地矿总公司结合汉中玉储量、品质等鲜明特征,经充分论证国家矿业形势和玉石市场,最终确立了发展汉中玉石产业的大战略。

赵廷周董事长(前左一)携宝玉石专家考察汉中玉矿。

如山青白玉 佳境碧蓝天

“好事多磨”,此话不假。发现汉中玉并非偶然,是对无私奉献的地矿人的馈赠和回报。究其决策阶段,倒像是“米仓古道”行车,一时间云里雾里、飘乎不定。

那时,素有“以担当为荣,以责任为重”精神的陕西省地矿总公司不等、不靠、不要,只争朝夕地干起来,最终走出了一条不断总结、完善提高的汉中玉“勘探开发利用一体化”的新路子,由此渐入“创新、创业、创优”的佳境。

其间,汉源公司通过加大勘探开发,进而证实汉中玉是继“中国四大名玉”和田玉、岫玉、蓝田玉、独山玉之后,又一难得的玉石新种类。汉中玉,作为玉石界的一颗新星,具有较为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汉中玉品种较为丰富,包括金香玉、帝王玉、绿玉、黄玉、白玉、青玉、墨玉、辉石玉、透闪石玉等,共三大类、10多个花色品种。

加之该矿区受地下岩浆活动影响,地质结构复杂,变质作用强烈,使岩石蛇纹石化、透辉石化、透闪石化程度较高,形成了大量的优质玉质石材、数量可观的透闪石玉和一定量的透辉石。所以,专家鉴定认为:“汉中玉玉石品质优良,质量上乘,花色丰富,市场潜力很大。”

2015年秋,在陕西省政府、省国土资源厅等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下,通过陕西省地矿总公司、汉源公司的积极运作,一个上百平方千米的省级整装勘查项目以及相配套的“汉中玉品质、成矿条件分析及开采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的科研项目,一并屹立在“米仓古道”之上。

如此强力推行的“节约集约+绿色勘查+文化品牌”大战略,意味着汉中玉将幸免乱采滥挖、破坏环境之厄运,在有效带动万人就业、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将对陕西这一能源大省、文化大省、旅游大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和弘扬中华玉文化,产生较为深远的历史影响。

岚光凝不动 玉阳翠如滴

走出米仓山,回到汉江边,已是夕阳西下、晚霞满天了。跟着王峰总经理来到汉源公司办公楼,只见用汉中玉板材装修的大厅简洁大气,如同天边霞光充满着遐想空间。

二楼玉雕展厅已过了打烊时间。在快速浏览中,最先撞入眼帘的是一尊40公分左右的“月光蓝”花瓶。因其具备浮雕、圆雕等传统绝技,加之圆润周身发出的古瓷般的幽蓝色光泽,立时吸引了记者的眼球。

在玉石界,统称其为“素活”,记者曾在10年前的“中国玉都”岫岩见到不少。其中,一件“蝈蝈笼素活”获得了中国宝玉石大赛金奖。没承想,新起点、高起点的汉源公司,在成立之初就将资源稀缺的“月光蓝”,打造成了“珍、奇、新、特”的“汉中玉品牌”之一。

原来,汉源公司在发现米仓山汉中玉伊始,就组织人员奔赴和田、岫岩、南阳、蓝田等著名玉石产地,探求“中国四大名玉”千百年的承转启合,探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兴衰交替,探求自主创新、科技进步的真知灼见。

但见这方上千平方米的展厅里,摆放有几百件玉雕精品,一个个栩栩如生,松令人豪、桐令人逸、竹令人韵、杉令人俊……一个个出神入化,梅令人清、兰令人幽、菊令人淡、莲令人静、海棠令人艳、牡丹令人贵……即便是“走马观玉”,迎面扑来的仍是山之灵、水之魂、人之媚,是玉洁冰清、玉润珠圆的大自然神韵。

离开玉雕展厅时,王峰总经理笑盈盈地说:“今年11月,我们将携30件精品赴京,参加国家权威部门举办的宝玉石大赛。汉中玉有信心拿几个大奖回来!”

如此信心满满,缘自于2013年汉源公司实现玉矿、玉石工艺厂试生产之后,不论是建立营销网络还是参加宝玉石界大赛,都在“小试牛刀”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新成就。

其间,汉中玉板材成功销往广东等沿海城市;“金香玉”等玉雕作品,获得汉中奇石珠宝展“金奖”;在西安绿地笔克国际会展中心,在中国“曲江奇石展”上,在天津“第十六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汉中玉均得到了玉石界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米仓古道踏勘取样

三秦远潮涌 汉中玉图真

据何淑萍董事长介绍,在“天时、地利、人和”中,最为珍贵的还是“人和”。为了实现“人和”,汉源公司创业伊始就在完成2个部门和5家分公司基本构架、广揽人才和新招40余名中高级玉工的同时,注重发扬“三光荣”和中国玉文化传统,立志创建“忠诚、奉献、协作、顽强”的企业文化,创建“技术创新、精细管理、质量为先、客户至上”的企业精神。

记者走进汉源公司玉石工艺厂,只见高大的金刚石框架锯旁,堆放着无数巨大的玉石料。经过横向拉锯、纵向用力及水流冲击,一次便可加工出10余块高档玉石板材。

在加工车间里,多位技艺高超的扬州玉工正根据颜色丰富多彩、软硬玉并存的汉中玉特征,创造着形象生动、诗意朦胧的俏色玉雕。

在新厂房一侧的包装车间里,码放着各类高档玉石板材,有“流金淌银”的“金丝白”、“腾云驾雾”的“龙纹玉”,还有姹紫嫣红的“玉兰诗典”等。后者,一块2公分厚、5平方米大的玉石可卖逾万元,且供不应求呢!2015年,正是按照“以板材为主,以工艺品为辅”的营销方略,汉源公司创造了产值翻番、利润大增的喜人佳绩。

但凡名声远扬的玉石厂家得具备“三要素”,即丰富的玉料资源、技艺高超的玉工和悠久的治玉历史。前两个不消说,仅是汉中玉姣姣者——金香玉的“历史钩沉”就了不得了。

的确,金香玉自古有之。从汉中龙岗文化遗址发现的7000年前的22件玉器中,还有汉墓中的不少新发现,加之明清时期汉中官员的首选贡品,使得金香玉声名远扬。从当地百姓的心口相传中,也能找到其神秘的魅影。

对于汉中古汉台景观中的棕黄色“金香玉石鼓”,1993年1月22日,《汉中日报》曾做过专门报道。2004年5月11日,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也做过专题报道,均引起了玉石专家、藏家和玩家的广泛关注。

时下,在经济新常态下,各地区、各行业都在探索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找寻调整结构和转型升级的新路径。而作为朝阳产业的玉文化产业,对于审时度势的陕西省地矿总公司来说,汉中玉无疑是具有陕西特色、张力十足的“地方名片”和“地矿名片”了。

有人说,陕西省地矿总公司不仅找到了汉中玉,找到了实现资源、经济、环境、生态等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突破口,更找到了地矿产业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地矿产业与地方经济深度融合的新“支点”。

有人说,汉中玉的发现、勘探和开发,既可以为玉石资源和中华玉文化增光添彩,又为地矿人参与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和“一带一路”大战略,提供了一个多维视角的创新发展机遇。

为此,人们有理由相信,汉中玉这张“地方名片”、这张“地矿名片”,将会伴随历史长河的流淌,愈加深入人心和提振信心;将会伴随“中国梦”的伟大进程和现代文明进步,愈加弥足珍贵和璀璨夺目!□

编辑辣评:

冥冥之中,总是有那么一些机缘就像剧本里的某种设定一样,静静地守侯在某个情节的拐角处,造就着世界万物某时、某地的某种相逢。对于汉中玉而言,陕西省地矿总公司就是其因缘际会中那位“真命天子”,就是其在对的时候、对的地方遇到的那个对的人。也正是因为遇到了这位“真命天子”,汉中玉才得以被发现,被挖掘,被赋予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甚至有了通情达意的灵性。人如玉,玉通人,精神气质上的某种契合,使得汉中玉与地质人相遇、相知、相成就。“雕琢复雕琢,片玉万黄金。”相信,汉中玉与地质人的故事才刚刚开始,精彩还将继续。

陕西省地矿总公司副总经理白林科(左一)陪同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参观汉源公司。

汉中玉矿吸引诸多著名作家学者进行文化采风。

汉中玉极品——金香玉。

春色满园

花开富贵

人生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