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而,他是图纸前认真专注的技术员,仔细查看每一处细节、每一个数字;时而,他是黝黑发亮的“煤黑子”,全身上下除了牙齿,都是黑色。他,就是矿山“研究生”,阳煤集团二矿“道德楷模”、调度室采煤四队技术员赵建国。
2012年10月1日,赵建国于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专业研究生毕业,正式成为了阳煤二矿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5年间,他扎根矿山、潜心钻研,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他坚守岗位,履职尽责,管理与实战能力不断提升;他不忘理想,追求进步,付出与收获甘苦与共。参加工作以来,赵建国闯过了“吃苦关”“管理关”“技术关”,更实现了自己对信仰的尊重,对信念的追求,对道德的坚守。
工作中的赵建国
位置转变:从高校到矿井
入职初期,虽说在学校接触的也是煤矿专业知识,但要真正投入到煤矿安全生产,成为矿山一名普通的煤矿工人,“吃苦关”是第一道门坎。赵建国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就跟随父母下地干活,在校期间也跟着导师经常去煤矿做项目,对煤矿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强度还是有一定的思想准备的。
上班前三个月,他起过底、扛过胶、打过眼、背过油、清过副煤、开过机组、拉过架……再苦再累,没有叫一声苦。赵建国经受住了初期的考验,融入到了煤矿这个大家庭。
如今,经历过5年的成长,回想过去,赵建国不能忘记,面对还是较为“陌生”的环境,是身边的工人师傅、队组和井区的领导给予了他极大的信心。
刚参加工作时,他就受到了大家的关心、照顾。每天上下井都有人反复叮嘱、吩咐;井下现场师傅手把手地指导,告诉周围人遇到重活儿决不能为难“小赵”;队组和井区的领导也是时常询问、谈心,十分“稀罕”这个研究生……到后来,他熟悉了工作环境,也接到了更多的任务,2013年1月担任了见习技术员,2014年4月成为了技术员,2015年被推选为国家级优秀高校生……
适应工作:从研究生到管理者
对于一名研究生来说,煤矿是一个陌生艰苦的环境,但赵建国认为,煤矿给了自己成长的空间和平台,让自己完成了一个重要的转变,自己愿意在这里生根发芽,发光发热。
他坚持学习钻研,多项技术革新获得国家专利。他坚持扎根基层,严于律己,严格管理,确保了工作的“零失误”,得到了领导和工友的称赞。
高校生在煤矿做管理工作,怕的就是不敢“较真”,怕的就是不能融入群众中。担任技术员后,“管理关”成为影响赵建国成长的第二道门槛。摸索中,赵建国有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管理的前提是要将职工的想法摸清楚,要把自己的原则坚持住。井下作业,保障安全,是对员工最大的“爱护”,也是管理者最应坚守的一个原则。
赵建国发现,影响现场正规操作的因素除了现场条件外,员工个人的心理、精神是一个关键点。因此,他平时注重掌握员工技能水平,关注员工情绪变化。他习惯和工人们拉家常,通过与工人师傅们交谈了解每个人的精神状态,将摸排出的心情不悦、有心事、没休息好、喝酒等这些不放心人员反馈队组,采取针对性措施。他还细心地给超过一星期不上班的再上岗人员做岗前井下介绍与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每次下井前,他都会自觉地看看工人的自救器、头灯、安全帽、证件是否带好。
有一次,一个年轻人没有系安全帽带,被他发现后当众就是一顿狠批。事后他对工友说:“系安全帽带不是一件小事,类似的事故案例太多了,血的教训也太多了,关键时刻平时的一个小习惯就能救一条命,就能挽救一个家庭。咱们都是家里的顶梁柱,咱们倒了这个家的天也就塌了。”
遇到处理故障时,他督促工人正规操作,坚决不违规作业。为了引起大家的重视,他常常利用班前会、班后会给员工们讲解分析事故案例。在井下看到有人违规作业,他在纠正违章行为的同时,会让工人自己背诵事故案例,让他们从自己的口中将每一个血的教训说出来,以此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
遵守规章:从制定到落实
生活中随和、粗放、大度的赵建国,在工作中却是一个较真、细致、精益求精的人。作为队组的技术员,赵建国主要负责规程措施的编写审批、贯彻执行等工作。他编写规程措施做到了“三必须”:必须严格遵循《煤矿安全规程》、《煤矿工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作业规程》,保证规程措施的安全性;必须与队长、工长沟通落实好每一个细节,保证规程措施的针对性;必须把措施内容贯彻落实到每位操作工,保证规程措施的实效性。特别是遇到重点环节,他都会反复地给工人讲解、叮嘱,有时还会采取问答的形式进行检验,确保大家熟知操作方法,熟悉操作工序。在井下施工时,他也紧盯现场,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
他在抓规程措施的落实过程中,注重做到因人而异,老工人现场经验丰富、遇事处理方法灵活、技术娴熟,但需要及时关注他们干惯了、看惯了、习惯了,容易麻痹大意、忽略规程、措施及注意事项的“短板”。新工人规矩听话、在规程措施的执行落实上不打折扣,但需要引导他们熟练操作技术,遇事沉着冷静。赵建国在现场严格盯守,井上与队组协商,采取“老带新”的办法,合理调配当班人员,开展井上技术辅导,有效保证了规程措施的落实执行。
认真钻研:从专利到荣誉
熟悉了工作环境,理顺了工作关系,“技术关”成为他必须跨过的第三道门槛。按部就班干好每一天的工作省心省力,也未尝不可,但赵建国没有忘记自己的追求,他要用成长来回报矿山。赵建国每天上井后他并不急着回家休息,而是回想在井下遇到的问题,琢磨有没有更安全、更高效的办法来解决。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长期的潜心学习和井下现场经验的积累,经过反复多次研究试验,赵建国先后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成功申请了“固定式镐型煤截齿”、“矿车自带急停装置”、“双翼输送带撑起装置”、“L型皮带底部浮煤清理装置”4项国家专利,这些专利的运用不仅提高了煤矿生产效率,而且更好地服务了队组的安全生产。
赵建国秉承传统,不断创新,成为了一名懂技术、能创新、会生产的新时代矿工。几年间,他先后荣获矿2014年度队级管理人员业务素质技能大赛二等奖,矿青年技术人才技能大赛三等奖,山西省省属企业“青年科技标兵”;阳煤集团2015年“优秀高校毕业生标兵”、全国煤炭企业优秀大学毕业生、全国煤矿建功立业优秀大学毕业生;2016年阳煤集团第十四届“五小”创新成果三等奖、“优秀高校毕业生”;2017年阳煤集团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
成绩的取得固然离不开平日的付出,但对赵建国来说,是源于他对煤炭事业的无限热爱,源于他有一颗拼搏、进取的心,源于他身上的那股子青春拼劲。从他身上,彰显着新时期高校毕业生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展示出新一代“阳煤人”不畏艰险、敢拼敢干的工作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