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濮公山天高云淡,色彩斑斓,精致的廊桥,清澈的湖水,还有倒映在湖面的青山树影。置身其中,宛如走进了人间仙境。
而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矿坑遍布、灰尘扑面、满目狼藉的采石场。谈起濮公山的变化,河南省息县县委书记金平感触颇深:“我们把‘两山论’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以打造矿山公园为目标,大力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为建设美好息县夯实了基础。”
濮公山开采之殇
濮公山系大别山的余脉,位于息县县城南4公里处的淮河南岸,被北宋诗人苏东坡誉为“东南第一峰”。
由远古地壳运动推覆而来的濮公山拥有丰富而又优质的石灰石资源,矿业开采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之后,当地组建了息县国营石灰厂,人工开采石灰石用于烧制石灰。经历了村办、社办集体采矿企业后,逐渐又分解为个体采矿。最多时,濮公山2.52平方公里的矿区内有9个采矿许可证,分4个矿区、65个作业班组。
初见雏形的濮公山矿业公园,处处体现了矿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相得益彰、和谐共处
“濮公山矿区开采由解放初期的人工开采,逐渐过度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办机械化开采,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机械化水平开采程度越来越高,开采速度越来越快。在矿区关停前,濮公山主峰被全部挖掉,仅残留北山头、西山头、南小山等几个小山头、小山脚,整个山体支离破碎,惨不忍睹。”金平介绍,濮公山的无序过度开采,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当地流传甚广的“吃饭捂着碗,睡觉蒙着脸,一年吃块预制板”顺口溜足以说明了当时的污染状况。同时,因为矿区面积小而矿权分散,又诱发了许多安全隐患,矿山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如果不对濮公山矿区进行关闭,不仅生态环境保护不好,而且事故高发,估计我这个县委书记也会早因事故问责而干不成了。”金平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以前矿山隔三差五出事故,就在关闭前还发生了一起死亡多人的重大事故。
决不能以牺牲资源环境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发展!2012年8月,痛定思痛的息县县委、县政府把濮公山的矿山开采列为全县的“三大毒瘤”之一,下决心予以铲除。
此政一出,全县愕然。息县作为淮河流域的一个平原地区,原本就没有什么矿产资源,辖区内惟一的石灰石矿山,经过几十年的开采,已形成了开采、加工、运输、销售等完整的产业链条,涉及几十家矿主及数千名群众。现在如果把石灰石矿山全部关闭,65个矿山企业的损失怎么办?当地数千名群众又该怎么办?
面对矿山关停后所面临的一系列棘手难题,息县县委、县政府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专门工作组,深入矿区,走访调查,掌握了详实的第一手资料,为矿山关停作好充分准备,从根本上保证了矿山综合治理的平稳进行。同时,宣传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的智慧力量来推动矿山综合治理工作。通过多次召开群众大会,广泛宣传矿山关停的意义,争取大多数群众对矿山综合治理的理解和支持。通过宣传发动,濮公山矿区群众对矿山关停的民意支持率达到了87%。矿山关停对于65家矿山业主而言受到的利益损失最大,不满情绪也最大。为化解矛盾,减少阻力,一方面,当地政府多次召开从业人员见面会、座谈会,宣传政策,阐明道理,从思想上引导和感化;另一方面,积极帮助他们寻找转型发展的新路,由矿区业主联合成立一家公司,参与一些矿区转型发展的项目建设。2013年11月底,濮公山整个矿区按期实现了全面关闭。
“总体而言,群众对关停矿山还是很支持的。因为附近一些群众虽然通过在矿山工作获取了一定的收益,但因为环境污染,尤其是家庭成员因矿致残,不仅没有过上好日子,还加重了家庭负担。我们通过走群众路线,搬掉了一个个阻挡关停矿山的拦路虎。”金平说。
濮公山转型之路
昔日喧嚣的濮公山矿区终于沉寂了。但如何让矿山关停后的残山剩水变成金山银山、助力当地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摆在息县县委、县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依托濮公山废弃矿山,谋求转型发展新路!息县县委、县政府跳出了简单的就治理而治理的传统框框,而是以培育新产业、激发新动能的创新思维,对濮公山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的全面整治和生态修复。
他们经过与河南省自然资源厅、河南省旅游发展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多次研究和磋商,最终确定了依托濮公山废弃矿山建设矿山公园的转型发展方向。
“我们公司通过多次实地踏勘,结合有关现状和条件,在矿山公园建设中创新性地融入地质文化,将濮公山矿山公园定位为‘以濮公山矿坑周边的植被为载体,以石灰石矿开采遗迹为主体,以地质科普游乐、石灰石采矿遗迹治理等环境更新和生态恢复手段为核心,融合濮公山东南第一峰、祖师庙等历史人文景观,打造集矿业展示、地学科普、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示范、旅游观光、度假休闲、生态养生的综合性矿山公园’。”亲自参与了濮公山矿山公园项目设计及施工的河南省山水地质旅游资源开发公司执行董事张忠慧介绍。
息县县委、县政府在对濮公山矿区关停后,开始按照规划稳步推进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他们先后拆除碎石场29个、石灰窑9座,关闭旱砂场7个,对所占土地逐步征收,同时将濮公山管理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作为矿山公园建设的重点项目进行综合整治。截至目前,整个项目已完成危岩清理5930立方米、削坡13600立方米、挖运土石方115530立方米、废渣清运15880立方米、覆土工程14910立方米、建筑物拆除1600立方米、地面硬化9071平方米,还完成了支路及观景台、水中栈道、休闲凉亭、广场硬化、环山路、绿化工程等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585万元。
他们还积极实施园林绿化项目,以保证濮公山森林覆盖率逐年增大。投资1200万元、征地129亩实施银杏园项目,通过栽种经济林和观赏林把南山陵园与景区隔离开,共栽种嫁接银杏树2453棵、实生银杏树141棵、香樟树399棵,并对银杏园周边进行了美化。加大对濮公山及周边的绿化美化,通过栽植广玉兰、冬青、桂花、油松等20多种景观树,绿化荒山390亩,在沿淮滩地造林500亩。同时,还采用土地规模流转方式,通过栽植经济林,打造生态果蔬采摘园,在沿河路南侧栽植连片果树林750亩。
“我们还实施矿山生态绿色二至五期工程,在沿河路两侧、开元大道北侧及山上山下等地方,栽植桂花、小叶石楠、映山红、油松等1200亩,同时精心养护树种,进一步提升和改善了生态旅游环境,为矿山公园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金平介绍。
在濮公山矿山公园建设中,他们按照总体保护与适度开发相结合、地质特色与生态人文相结合、休闲健身与度假旅游相结合、特色原则与统一布局相结合的原则,将濮公山旅游空间布局规划为“一个中心、四条主线、六大亮点。”
“一个中心指的是山门及游客服务中心,四条主线分别是地球演化主线、矿业文化主线、历史文化主线和养生文化主线,六大亮点分别是矿山博物馆、矿业遗址及矿业广场,东坡园、濮公湖,秦王潭、龙女潭等水上乐园,矿业文化走廊及石灰园,祖师庙和养生区。规划区则主要分为综合服务区、矿业文化展示区、地质科普游乐区、历史文化游览区、生态农业区和生态涵养区等六大功能区。”张忠慧说。
濮公山美丽之变
金秋十月,漫步在已初见雏形的濮公山矿业公园,处处感受到了矿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相得益彰、和谐共处。
废弃的石灰立窑将被改建为矿山博物馆,而原来被挖得千疮百孔的山体蓄水后则变成了一个神奇的天池,难处理的陡坡则通过建设一个溶洞走廊既巧妙地解决了地质灾害问题,又增加了一个新的景观。
“通过对濮公山矿区的综合整治,我们已初步实现了三个目标:一是明确了方向,转型了矿山;二是恢复了生态,绿化了青山;三是扮靓了矿山,安置了群众。”金平介绍说。
据了解,濮公山省级矿山公园项目于2015年2月得到了原河南省国土资源厅的批准,并争取到省级财政资金1976万元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项目结合使用。矿山公园建设以来,区域环境、交通条件、生产生活条件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和称赞。
“濮公山矿山公园建成后,主要实现了四个方面的深刻变化:一是实现了从破坏生态、牺牲资源的发展方式到保护生态、集约节约的科学发展方式转变,为建设美好息县打下了基础;二是实现了矿区生态环境转变,昔日的废弃矿山变成了层峦叠翠、水流潺潺的旅游景区;三是实现了生活环境的转变,矿区群众搬进了景色怡人的新型社区,彻底告别了粉尘飞扬、车轮隆隆的污染环境;四是实现了社会环境的转变,从根本上扭转了矿区群众恶劣的生产生活环境,矿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了保障,社会治安形势有了根本性好转。”谈起濮公山矿山公园建设后带来的喜人变化和深远影响,金平深有感触。
濮公山公园规划建设作为息县“十三五”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滨水宜居城市战略的重要支点,也是息县当前最大的旅游发展工程。据介绍,濮公山矿业公园下一步将围绕高标准完成景区整体规划、高标准修建迎宾大道、高标准完成二期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高标准完成矿山博物馆建设等重点工程,全面持续推进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力争将原来的废弃矿山打造成人人向往的旅游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