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以来,安徽省国土资源系统全体干部职工牢牢把握“尽职尽责保护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尽心尽力维护群众权益”的工作定位,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安徽省国土资源厅今年推出“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开展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启动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改革”四大举措,引领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改革创新。该省以20个县为相关改革试点,建成城乡统一的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衔接落实国家和省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推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简政放权;落实市场配置资源机制,推进土地和矿业权网上交易,加快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协调制度,推动土地登记历史资料整理与信息化,建设不动产统一登记信息基础平台。
2014年12月20日起,安徽省国土资源厅正式实行建设用地省、市、县三级远程联网审批,实现全省建设用地审批县级网上组卷、市级网上审查和省厅网上审批全省全覆盖。自此始,安徽全省各地单独选址、城市分批次和实施方案类建设用地审批项目全部进入系统运行,全面实行县级网上组卷、市级网上审查和省厅网上审批。
在地质找矿方面,安徽省提前2年完成了“十二五”找矿目标任务,即“1510”计划(1个特大型、5个大型、10个中型)。其中,1个特大型金属矿是指金寨沙坪沟钼矿。5个大型金属矿分别是:小包庄铁矿普查,初步估算铁矿资源量3.3亿吨,创新了庐枞地区成矿模式,受到常印佛院士等国内外专家的高度关注;宁国竹溪岭钨多金属矿普查,钨资源量6万多吨,共伴生银200多吨、钼1万多吨;霍邱刘寺铁矿详查,资源量1.15亿吨;庐江黄寅冲和铜盘山地区铅锌多金属矿普查,资源量110万多吨;东至杨老尖多金属矿普查,铅锌资源量57万多吨,目前成果仍在继续扩大。此外,沙溪铜矿深部及外围普查、绩溪逍遥钨多金属矿普查等均已达中型规模,并有望扩大为大型规模。同时,该省在宿州地区的金刚石普查也取得重大进展,已证实该地区有原生金刚石的存在。
此外,芜湖下扬子西部页岩气勘查第一口钻探井顺利完工并通过国土资源部页岩气勘查开采专项督察组的抽查。根据中国地调局调查资料圈算,安徽省页岩气地质资源量约为3.37万亿立方米,属全国页岩气五大优选地区之一。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安徽省国土资源厅根据省委关于开展“三线三边”城乡环境治理工作的部署,出台《安徽省“三线三边”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方案》,决定从2014年开始到2016年,以“三线三边”(铁路沿线、公路沿线、江河沿线及城市周边、省际周边、景区周边)为突破口,全面改善矿区环境,扩大“三区两线”矿山复绿成果,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制度,构建“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长效机制。
据该省国土资源厅介绍,此次重点治理对象是:距离“三线三边”1000米的直观可视范围内、对周边生态环境影响和视觉污染较大、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等突出地质环境问题、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的矿山。此外,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矿山公园、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历史文化保护区等重要景观区周边,县级以上城市规划区等重要居民集中生活区周边,省际周边2000米范围内区域;高速铁路、动车铁路、干线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等重要交通干线沿线,长江、淮河、巢湖等重要江河沿线外推1000米范围内区域,则是主要治理区域。
据悉,治理过程中,该省将采取绿化、工程、生物等措施进行整治修复,使得矿山地质环境3年内得到有效改观。对于措施得力、进展顺利、成效显著的市(县、区),该省国土资源厅将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申报、绿色矿山建设等工作中给予支持;考核不达标的市(县、区),将追究责任。
2014年,安徽省财政厅加大了全省“三线三边”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财政补助力度。在省财政厅的支持下,安徽省拨付预算资金5000万元,投入矿山环境治理工作。上半年,安徽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省财政厅下达了《关于组织申报2014年度“三线三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通知》(皖国土资函〔2014〕858号),明确了2014年省级财政补助治理工作的重点和目标,确定治理重点是列入《安徽省“三线三边”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实施方案》中属政府治理职责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即计划经济时期开采的、因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关闭或废弃的及其它属于地方政府治理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全省22个市、县(区)共申报治理项目39个。
与此同时,安徽省各级国土资源系统也加大了废弃矿山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截至2014年10月底,安徽省各市、县累计组织实施废弃停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61个,累计投入治理资金约17025.045万元,累计完成治理面积350.117公顷,治理工作成效初显。其中,合肥、滁州、芜湖、马鞍山、淮北等市投入的治理资金均超过12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