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寻乌县是革命老区,在这块洒满烈士鲜血的红土地上,寻乌人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改革开放后,寻乌这块红土地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社会经济及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寻乌县石排废弃稀土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就是国家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一片关心和厚爱的缩影和真实写照。废弃稀土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让寻乌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有力地推动了寻乌老区人民致富奔小康步伐。
矿山治理迫在眉睫
寻乌是全国有名的稀土之乡,稀土开采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1975年),已有30多年的开采历史。由于矿区内稀土开采时间长,开采量大,造成了大面积“沟壑纵横,红色沙漠”的地形地貌,同时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地质灾害隐患现象发育、水土流失和水体污染严重、土壤侵蚀规模大、矿区内近99%的土地处于废弃状态。据统计,全县有近20平方千米的废弃稀土矿区尚未治理,严重威胁到矿区附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饮水安全及农田灌溉困难问题,当地群众多次强烈要求解决他们的生产生活(特别是饮用水)问题,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多次反映,抓紧治理废弃稀土矿山、确保东江源头“一江清水”迫在眉睫。
狠下决心治污染
领导重视、机构健全。为高标准、高起点推进项目实施,确保将项目打造成精品工程、示范工程,该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由县领导任指挥长的示范工程建设指挥部,从县矿管局、监察局、财政局等单位抽调人员集中办公。
坚持原则、规范实施。在项目实施中,该县严格按照地质环境项目管理的相关规定,依法依规、公平公开实施,并结合实际,把矿山环境整治与矿山资源利用相结合,与石排工业园区规划相衔接,坚持“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水则水、宜工则工”原则,将废弃稀土矿山整治为农业、林业、工业用地,配套实施边坡修复、植树、种草、挡墙、截排水沟和土壤整治等项目,着力将废弃稀土矿山打造成绿色生态工业园区,提高矿区植被覆盖率,改良土壤质地,恢复区域整体生态功能,减少矿区内泥沙流等次生地质灾害,消除安全隐患。
强化管理、保证质量。石排废弃稀土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问题,比如天气雨水多、暴破难度大、工程进度慢等多种不利因素,该县采取“五个一”工作法,保证工程建设进度和工程质量。
治理行动卓有成效
寻乌县利用废弃稀土矿山打造工业园区,发展绿色产业以及进行全方位的生态修复,探索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较好地解决了环保与发展的矛盾问题。
有效恢复了生态坏境。寻乌县探索的利用稀土废弃矿山治理模式,把环境问题与工业平台问题,给予“一篮子”解决。石排废弃稀土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示范工程实施后,一是可以减轻矿区下游地区农田及河流70%的尾砂淤积,减少矿区水土流失;二是通过综治治理,原废弃稀土矿区的植被覆盖率,将由治理前的10%提高到80%以上。
有效破解了用地瓶颈。寻乌县山地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5.6%,通过利用稀土废弃矿山打造工业园区,可有效解决用地不足的问题。石排废弃稀土矿山综合治理示范工程完成后,可新增建设用地6818亩,为寻乌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用地保障,有利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进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目前,通过实施2012年度项目,完成新增建设用地2000亩。
有效改善了人居环境。实施稀土废弃矿山治理工程,不仅统筹解决了环境与发展的矛盾问题,也改善了当地人居环境。一是消除了安全隐患。通过综合治理,消除了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二是改善了生活环境。以前每逢雨季泥沙俱下、泥水横流的状况将一去不返,沟壑纵横、寸草不生的凄凉之地成为厂房林立、绿树成荫的工业带。三是保护了东江水源。通过严厉打击非法开采行为、加快实施废弃稀土矿山治理等措施,实现了东江水源水质稳步提升。通过采取治理措施,目前寻乌境内东江源流域出口水断面洪水季节达到了三级以上水质标准,长年保持在二级以上水质标准。
有效提升了经济效益。废弃稀土矿山治理后,一方面,可对稀土尾砂进行回采和利用,利用稀土尾砂发展陶瓷建材产业,积极消除稀土尾砂带来的危害;另一方面,可对远离交通要道、又靠近输变电站的地块,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光伏发电项目,利用废弃矿山发展光伏产业。
有效挽回了社会影响。随着废弃稀土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的推进,特别是通过打造工业园区、发展绿色产业、推进生态修复,原矿区生态环境逐步好转,部分企业还提供了就业机会,赢得了群众的理解,有效消除了社会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