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贵州省地矿局106队、贵州山水旅勘院实施的贵州省绥阳县温泉镇双河洞旅游地学文化村日前通过贵州省地质学会专家组验收,在绥阳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正式授牌,标志着全国首个旅游地学文化“园中村”落户贵州绥阳。
据了解,绥阳县温泉镇双河洞旅游地学文化村位于绥阳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景区内,地域涵盖温泉镇双河村、公平村两个行政村,面积约15平方千米,距绥阳县城45千米。村内由于地势高差大,地形地貌复杂,可溶性岩石分布广泛,构成文化村及周边喀斯特地貌、中低山侵蚀地貌和溶蚀、侵蚀地貌等三类地貌区。侵蚀地貌在文化村内分布面积较小,主要分布于文化村北东部;白云岩喀斯特地貌广泛分布于文化村内广大区域,是文化村最重要的地质景观成景区域。
地学文化村内出露岩层以白云岩为主,喀斯特地貌广布,由地下水、地面径流、重力崩塌等地质营力联合作用形成的溶洞、岩溶峡谷、天坑、暗河、峰丛、地表河、地下河等地貌形态丰富多样。总体形成以赤尾溪水体景观、河谷地貌、铜鼓寺岩溶残丘及沿赤尾溪两岸分布的正地貌(峰丛、缓丘)、负地貌(峡谷、溪沟)、溶洞、岩溶泉、断层、地质剖面、地层界线、滑坡等地质地貌景观为主体,集稻香鱼梯田、古树(群)等自然景观和公馆桥、公平村老村委会等人文景观于一体,形成一洞、两河、三峡谷的旅游地学资源背景,构成九龙闻鼓、十寨连珠、千峰涌浪、万马归槽的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旅游审美景观。
双河洞旅游地学文化村的创建,实现了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洞内、洞外一体化,科考、科普一体化,探险、休闲一体化,园村发展一体化的大融合,对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旅游地学理论建设及旅游地学推广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极大地促进了旅游地学在贵州发展的升级与深化。
据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处处长欧阳志宏介绍,双河洞旅游地学文化村是将乡村地质公园建设、乡村旅游建设及美丽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集地球科学知识普及、旅游观光休闲、乡贤文化构建于一体的新型乡村经济文化综合发展体;是国家地质公园、省级地质公园的有益补充;是贵州省地质学会与地方政府合作开展精准扶贫、脱贫攻坚的一项创新举措,旨在解决旅游目的地的同质化趋势,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村级经济综合发展之路。
中国旅游地学创始人陈安泽、中国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秘书长王艳君、贵州省地质学会理事长周琦、贵州省旅游地学研究会主任陈跃康及地方政府有关领导、实施单位领导等近百人出席了授牌仪式。□